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地理教育

命题

命题

林元龙

摘要:命题研究着重聚焦“考什么”和“怎么考”,与“教什么”和“怎么教”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实践证明,凡平时能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和研究命题方式、命题要求和命题技巧,能经常设计出一些广度新颖、深度别致试题的教师,能更快适应地理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命题;学科核心素养;支点

一、实践思考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平阳县和市直属一中学高三年段共24位教师(见图1),其它分析数据略。

2.命题现状

編题出卷,这本应是教师的本行,且随着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及频繁考试的磨砺,教师的命题水平应是水涨船高,驾轻就熟。但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当前教师命题能力普遍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命题能力不是在逐年提高,而是在萎缩下降,有的根本就不曾发育过。笔者认为其可能的制约因素如下。

(1)教师自身思想上不重视,认识有误区。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工作中只要课备得好、讲得好,课堂纪律抓得牢,让学生多做多练就行,平时要检测在各种试卷和资料中挑一些题,简单组合就行。正因为在观念上对命题能力的重要性存在误区,缺乏正确认识。所以,部分教师没把命题当回事,故未在命题环节上花时间、下工夫、动脑筋,命题能力普遍不高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

改进:转变错误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教师命题能力,对完善教师能力结构、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和考试改革新要求、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要知道教师各种教学能力之间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教师命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其它各种能力的有效发挥,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校理念、教学管理不到位。部分学校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命题研究的现象,没有或很少意识到学科命题能力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对教师命题能力的重要性意识不强,故没有或很少把其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来抓,也未发现与教学成绩之间的有机联系。总是从生源、教师教学态度、授课与辅导方法、教师间的协作状况等方面找原因,很少从教师的命题能力上作分析,自然也就没有把提高教师命题能力作为完善教师能力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列入教学管理中,从而使命题成为学校管理的真空地带。

改进: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学校要把培养和提高教师命题能力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抓实抓好,要求教师每学期能按要求至少编制出一份较高质量的试卷,组成档案袋,并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大量复习资料的冲击。如今的学习资料泛滥成灾,每位教师都有多套现存的试卷、复习资料或练习题,很少去认真分析、筛选,也很少在此基础上重新编制创新。这固然省力,但长此以往,自身的命题能力也就逐步萎缩、退化,青年教师更是没有把握好培养命题能力的机会。

改进:精心编制试题,建立命题制度。命题前,教师要吃透地理教材和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理清逻辑结构,把握重点、难点、连接点,领会其精神实质。平时应做个有心人,随时积累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素材,包括典型新颖有创意的题目、重要的数据、图片及文字材料等。命题时要明确范围、题量、题型、深难度等,要总体构思,宏观上把握,微观上抓实抓细。

(4)缺少专业知识的指导和专家的引领。目前,有关命题原则、命题方法、命题要求、试题类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著作极少,师范院校教育及教师继续教育大都缺少如何命题的专业指导。所以广大教师很少有这方面正规、专业的培训和指导。

改进:发挥集体力量,建立各类试题库。教研组要善于积累,建立试题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成立命题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科学的命题规划和考核评价制度,切实加强对命题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二、理论思索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观念(基本价值观念)、区域认知(基本认知方法)、综合思维(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笔者借物理学名词“支点”形象说明命题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落实的一个有效举措。

1.教师个人层面——命题是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阶梯

命题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有显性也有隐性影响。显性的效果是指教师教学技能得以提高,课堂教学得以改进等;隐性的效果则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理念、职业道德、教学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因为一份科学、有效的试题不仅体现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深度及学习的了解程度。它关系到日常教学评价的准确度,关系到教师作业布置是否有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否得当。

(2)体现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讲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主要体现在能否备好课、讲好课、命好题三个教学环节。在命题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策略不断优化,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加精准。

(3)体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命题研究的本质是将涉及的问题深层次思考,从再认知理论角度来说是一种“再创造学习”,通过命题反思课堂教学,就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做到有的放矢;对高考试题的背景分析、探讨和学习,能迅速提升教师看待问题的高度;对命题变式的研究,可提高教师在知识点交汇处演变问题的能力;对优秀命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可大大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

2.教研组团队层面——命题是教研团队建设的创新路径

(1)“多环融合式教研”。即分析试卷、试题、考试结果,也就是研究考什么的问题;指导学,即根据考什么研究学生应该怎么学,也就是以考导学;改进教,即根据学生怎么学研究教师应怎么教,也就是以学定教;完善评,即根据教、学、考的情况,一方面研究如何完善对教和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进命题质量。

(2)开展命题活动。即通过出题、磨题、组题、析题、品题、评题、研题,紧紧围绕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以研究考为载体,把考、教、学、评各环节前后贯通,以考导学,以学定教,实现研究教、研究学和研究评价的有机统一,深度融合,进而实现系统效应。endprint

(3)倡导主题教研活动。即从制度建设、活动形式、研究策略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做中学”,注重实践操作和感悟反思,形成一支优秀的教研团队。

3.课堂教学层面——命题是深度学习的通道

(1)命题研究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命题是教学的“后视镜”,促进师生进行阶段反思,从而找到教与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调整教与学的策略。命题能促进教师对教材、课标、试题的深入研究,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的深度剖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达到轻负高质。

(2)命题研究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命题研究更高层次的分析和把握教材,“题”在横向、纵向两方面都得以拓展,带来新的思索、新的“问题”,进而优化和改进教学的各环节,如就改进课堂来说,需要把重“教”的课堂转变为重“学”的课堂,使课堂成为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的课堂;就有效作业来说需要教师设计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作业。

(3)命题研究可引领教学实践方向。命题者的“期待视野”指向深度教学——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符号表征是知识的最表层,即“关于世界的知识”),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逻辑形式是知识的中层,体现的是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过程)和意义教学的统一(知识的最高层是意义,是指知识内在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

4.学生地理学习层面——命题是改善学习方式的助推剂

(1)命题从另一维度论证“以学论教”。通过命题研究,从学的效果入手思考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再从如何引起学生学习行为来思考教师应有的教的行为,以此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去考虑。

教师通过命制、评价,深入研读课标、教材,深入研究试题考查学生的什么知识点、什么能力、什么思想方法以及试题的难易程度,把其迁移到平时的练习、作业设计中,精选、精编作业,避免“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2)学生解题或了解命题是重要学习资源。学生“解题”折射出来的“不足之处”与“独到见解”,可成为老教师捕捉的研究素材,揣摩命题的意图、学习命题的技巧、掌握命题的基本思路等,迁移到课堂教学,改变并完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再学习的时空,利于促进知识技能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学生了解命题技能有助于学习。如审题(审主题、审材料、审问题维度、审题分),关键词语的解读(限制、时间、空间、方向、变化等),行为动词的区别(简述、简析、描述、说明、分析、评价、概括、比较等)。

5.学校层面——命题是彰显学校特色的举措

(1)通过命题研究活动关注三个维度。一是空间维度,即构建学校—年段—班级—个体研究的空间格局,关注这个空间中存在的真实性问题并进行研究,有效地反映教与学的要求,解决困惑与问题;二是时间维度,即聚焦过程,关注过去(基础)—现在(现状)—将来(发展态势),构建命题研究的动态格局,描绘质量提升的过程常态;三是学科维度,即关注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

(2)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型试题命制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培养和提高的一项重要能力。通过命题研究,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命题的过程是教师进一步分析、研究和深层次把握教材的过程,是学习和运用各种教育科研方式的过程,是深入了解教学實际的过程,因而是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21世纪的新型教师,一定要在工作实践中重视自己命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更快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855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