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月月
本文研究内容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本节是对四大分区内容的深化与延续,也是为今后理解更小空间尺度区域做铺垫。本文意在通过课标要求解读,对教材活动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实施活动教学建议。
一、解读课标要求
本节承载的课标有两条。一是“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其自然地理差异”,课标分解如图1。课标体现四层次要求,第一层会阅读各类型地图,并在地图中准确指出地域范围;第二层会通过观察总结归纳区域特点;第三层能透过现象解释原因;最终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达到第四层,能经过学习总结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性以及掌握同一等级区域进行分析与对比的方法。二是“用事例说明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课标分析如图2,此条课标要求运用地图、景观图,在贴近生活的资料活动中感受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地理魅力,做到相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根据课程标准提出两条活动建议:“观看反映四大地理单元自然景观特色的影视”、“列表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
二、剖析教材活动
本部分包含两大部分内容即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二者有众多类似处,但地理环境不尽相同。首先,地理位置相当,都位于中国西部内陆,但突出的地理特征不同,西北地区“干旱”,青藏地区“高寒”;其次,农业均以畜牧业为主,但牧场类型不同,区域内特殊环境发展种植业,但发展条件及农作物不同。正因这种类似又不同的反差,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教学活动开展顺序,如可以分区域学习,先学习西北地区,再类比学习青藏地区;也可以以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为线索,进行区域对比学习。
本节教学内容繁多,篇幅长达10页,叙述性课文较少,阅读材料和活动课文占有大量篇幅。其中活动数量较多、素材丰富、图文并茂,共设置5项活动单元、14个具体项目、22个小问题,并配套15幅图表,提供1个阅读材料。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单元内步骤细致,问题有梯度,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阶段;但具体项目逻辑混乱,内容重复,如北方地区框题下第一项活动单元中提出的三个小问题依次关于位置、地形和行政范围,而青藏地区框题下的活动单元仍然要求指出位置和行政范围。
本节教材活动安排和活动具体设置与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类似,初中生认知水平和课堂学习精力有限,按照繁杂重复的教材活动编排形式进行教学,容易导致学生枯燥乏味的不良学习情绪。所以,笔者建议可以立足学生发展为核心,大胆打乱教材活动安排顺序,创设生活情境,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进行课堂教学。
三、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突出特征
【活动分析】西北地区框题第一项活动单元陈列在阅读材料之后、正文叙述之前,提供“西北地区”地图,提出三个问题,要求读图分析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和范围,而这三方面正是决定其干旱自然特征的因素。青藏地区框题单刀直入设置第一项活动单元,提出四个要求,需要读图分析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河流和范围,与西北地区活动问题重复,但追加分析此地区成为大江大河发源地原因,教师可延伸出青藏地区地势高、冰川广布,从而推测出此区高寒的特征。两活动以问题引领探究区域,摒弃面面俱到,做到有的放矢。教学中应注意教材框题内前后系统的联系与框题间相似问题的融合,促进知识方法的巩固与掌握。
【活动形式】自主学习、模拟课堂。
【活动设计】第一步赏图知特征。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景观图,从图中景观可知,两地区明显不同,西北地区映入眼帘的主要是红色和黄色,青藏地区以白色为基调,由此通过直观感受,归纳出西北地区“干旱”,青藏地区“寒”。第二步读图析概况。两区域不同特点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密切联系,以“小老师”课堂为主题,提供“西北地区地形图”、“青藏地区地形图”,布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两区域位置、范围、地形和河流的概况,然后请学生承担“小老师”职责进行成果展示。第三步由材料释原因,解释西北地区干旱原因,可将因果关系进行分割,裁剪成几部分文字信息,学生只需组合内容分析原因,降低教学难度,青藏地区“高寒”特征可提供青藏地区那曲和成都海拔气温资料进行对比,请学生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并请小组成员组成“小老师”团队课堂展示成果。
【活动意图】从知识储备层面,学生经过八年级上册中国概论以及本册开篇章节的区域划分学习,对祖国独具特色、千差万别的大好山河的自然环境已有初步认识,采取自主学习活动形式有知识基础,具备可行性。从方法运用层面,区域分析方法在初一学习世界地理中已慢慢渗透,而区域差异对比在第一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学习中也打下基础。就学情考虑,初中学生行为好动、表现欲强,采取以“小老师”课堂为主题,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成果的形式,改变自主学习活动单调,提供学生表现舞台,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利于促其快速进入新知识学习状态,培养学习责任意识,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活动二:西北地区景观差异
【活动分析】由于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条件,在降水影响下地表自然景观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此部分内容对应教材中活动单元二中第二项目第一题,以西北地区植被景观图追加问题引导。干旱的自然环境下,第二题设问因地制宜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第三题设问绿洲农业发展条件。三小问存在丝缕联系,也是从更深层次、更多角度体现西北区域内存在差异,但各问题又相互独立,第一题解释自然景观差异,是对西北地区特征的继续拓展,第二、三题探究农业内部发展差异。初中生正是形象思维逐步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庞大的联系体系,易混乱思绪。因此,可在完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突出特征的活动探究后,独立设计西北地区景观差异相关活动。
【活动形式】情境设置、互相帮忙。
【活动设计】第一步设情境,《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中爸爸带萌娃去西北地区,留下许多欢乐的照片,一起探究其中的奥秘。第二步寻位置,把照片按湿润到干旱进行排序并放在地图相应位置,读图观察互为补充。第三步探原因,萌娃好奇是怎么做到的,解释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意图】创设情境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出帮忙的请求,加深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发生变化的印象,萌娃设疑,激励学生亟不可待地探究问题,体验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从中感受地理魅力。
活动三: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农业生产
【活动分析】教材西北地区框题第二项活动单元项目一和项目二中第二、三小问,以及青藏地区第二项活动单元项目二承担此活动内容任务。西北地区新疆葡萄最甜,其原因涉及生物知识,而学生跨学科联系有待提高,为降低难度可提供诱人的葡萄景观图和植被累积糖相关资料,提出三问题。关于项目二第二题设计是以两则简洁文字描述内蒙古温带草原草场与新疆山地牧场放牧方式不同,考虑初中生认知有限,可匹配更直观形象的山地牧场季节轮牧示意图。除畜牧业,西北地区也发展灌溉农业,因此第三题探究西北地区绿洲农业形成条件。青藏地区相关活动设置在正文叙述之后,发挥练习巩固功能,活动提示青藏地区高寒气候條件下农作物单产量高,这种打破常规认知的提问,以人物对话方式,激发学生思考。
【活动形式】合作探究、读图观察。
【活动设计】第一环节情境设置,畅游西部,心系餐桌上的美食。第二环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第一步读图知分布,餐桌美味可口的肉食去哪寻找?阅读“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图,分析我国牧业生产的分布地区及主要畜牧品种。第二步赏图谈区别,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文字资料,观察山地牧场和温带草原牧场景观图与示意图并谈差异。第三环节种植业发展,第一步吃主食探条件,欣赏新疆的馕饼、青藏的糌粑等图片,探究干旱西北地区和高寒青藏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条件。第二步品水果问原因,西北瓜果特别甜,根据资料分析原因。
【活动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西部旅游餐桌上品美食的情境探究农业相关知识,贴近生活,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通过读图分析、材料归纳、小组合作,培养读图提取信息技能与合作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