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东升
地理学习离不开解题,考试更是解题的集中体现。解答试题需要经过三个基本环节:环节一,准确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环节二,精巧构思,将地理知识与试题要求“对接”;环节三,编制答案,注重文字的锤炼及组织。地理审题是准确理解题意,弄清地理情景和地理问题,确定解题思路的关健。因此,解题分析和研究学生出现的审题问题, 对学生进行科学审题训练, 是指导学生突破瓶颈,提高地理高考成绩的有效途径与关键。学生审题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敏锐度不够,难以捕捉关键信息
主要表现:一些学生审题时心急气躁,没有按照地理学科的特点及要求去审题,匆忙走过场。由于对试题信息不够敏感——视而不见,难以对试题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有效捕捉,无法准确提取到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或者由于缺乏审题的一些基础常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常常捕捉不到关键信息而导致失分。
例1:图1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
本题要求回答的内容非常明确。考生只要抓住图示经纬网与河流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判断该区位于中亚内陆地区,气候干旱为区域主要特征,河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与大气降水,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主要是气温。但有些学生敏锐度不够,捕捉不到关键信息,导致无法定位,也就无从回答。
应对策略:审题,先要读懂题目。读懂题目即不但清楚题目问什么,还要能读出题目给出的条件,了解试题文字、表格数据以及相关图像(区域图、等值线图、坐标统计图、其它图像)提供的信息。为提高学生审题时对关键信息的敏锐度,可以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找出题干中的“ 已知—可知—未知”,有时还要联想“需知”。
具体做法审题时应边读边想,读出“四种”关键词,用笔圏点勾划,反复推敲,从中捕捉解题中呈现的显性信息与挖掘其中蕴含的隐性信息。试题中涉及的“四种”关键词包括问题的关键词,常常有行为动词如“指出、说明、描述、分析、阐述、比较”等;设问的关键词如“简述、简析、描述、综述、说明”等;问题中心词如“条件、原因、措施”等;设定限定词如“时间、地点”等。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一些重要地理事物(如特殊经纬线、重要河湖、熟悉城市、代表性旅游景观地甚至山峰、区域轮廓特征等)的识记及理解,让学生审题时以一些关键文字、数据、图表即能联想到相应的地理知识,从而增强对试题关键信息的敏感度,挖掘隐性地理信息。
二、粗枝大叶,导致错看漏看信息
主要表现:由于粗心大意,部分学生审题时常常丢三落四,往往只注重题目要考查的知识,不注意题目考查角度、考查方式及一题多问,常出现对试题的看错、看漏(如漏题目、漏要求、漏条件),其结果必定是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全(漏答)。
例2: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 月 30 日12 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A.12 月 29 日12 时5 分
B.12 月29 日11 时55 分
C.12 月 30 日12 时 5 分
D.12 月 30 日11 时 55 分
本题正确答案为 A、C,最常见的错误是漏选C,这主要是由于混淆了“180°经线”和“日界线”这两个概念。虽然国际上规定把 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但实际日界线与 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因此,轮船越过 180°,可能越过了日界线,也可能没有越过日界线,其日期也就有变与不变的两种可能。许多学生正是由于没有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而犯错误。
应对策略:采取正确的审题步骤,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地理审题一般要经过三审。一审题干。注意“中心词”——确定问题方向与答题方向;注意“限定语”——明确限定条件,确定思考范围;注意“动词”——确定答题方式;注意“连词”——确定有哪些方面,有几个问。
二审材料。地理试题形式多是“一拖二”、”一拖三”等,故二审一般采取倒序审,先审题目,再审材料,在一审基础上依据题目寻找材料中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将材料中信息与题目、与教材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结合,并對材料中信息进行合理取舍和正确加工,构建出答题要点,为答题作准备。
三审题分。从历年高考看,6 分题要点数目一般是 3 个,每个 2 分。而对于三个要点的题目,为避免失分,一般选择 4~5 个方面作答,并把最重要最可能的正确答案写进前 3 条,这样审题和答题失分的机会相对少些。
三、思维欠严谨,曲解命题者意图
主要表现: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每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和意图,只有领会立意才能明确答题方向。不少学生在地理答题中由于审题欠严谨,不能领会命题者意图,从而曲解题意或者未抓住重点,答非所问,导致失分。
一是未审清题目材料的“主旨”,导致对问题分不清主次,本末倒置,抓不住主要方面,却关注次要方面。如“与美国西部相比较,我国西部开发中更为不利的条件有哪些?主语是我国西部而不是美国西部。又如“分析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呈狭长分布的原因”,本题关键要答出狭长分布的原因,而不是分布的原因。
二是缺乏对地理考试中行为动词的提取。地理考题中行为动词众多,包括“分析、简述、概述、说明、推测、列举、指出、比较”等。每一个行为动词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设问要求,限定了答题思路和方向,若在平时训练中缺乏对其分析与运用,就很难弄清各动词的内涵和要求,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应对策略:认真审题,注意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教师一定要求学生问一问以下四个为什么:试题已知什么、问了什么、在考什么、自己又学过什么?对于一些容易混淆设问关键词如“简述、简析、描述”需小心审题,根据不同设问方式,把握不同答题要求(如表1),这样就可以防止曲解命题者意图,准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