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立芳
语感是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素养。语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决定性因素。强化文言文教学评价,对于发展语感能力、培养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评价范畴
基于语感培养的文言文教学评价,主要应该考查语感构成的五种能力,即感悟语义的能力、感悟语脉的能力、感悟语韵的能力、感悟语势的能力和感悟语味的能力。
1.考查语义感
语义感是对文言文文字表面意义及其隐含意蕴的感受能力,它是语感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阅读语言材料,首先应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将对文本关键词句的处理直接指向语义感的培养。众所周知,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所谓“诗眼”“词眼”“文眼”,就是诗、词、文中最精炼最传神的字词句,它们是诗文的灵魂。一般情况下,诵读一篇文言文时,如果能捕捉到“文眼”,也就能抓住这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了。一篇文言文的“文眼”或许是一个字,如《岳阳楼记》中的“悲”;或许是一个句子,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语义感时,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寻找“诗眼”“词眼”“文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的诵读实践经历多了,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一篇文言文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并自主感悟。
2.考查语脉感
语脉,就是文言文的架构脉络与逻辑关联线索。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铺垫”“自圆其说”“前后呼应”等都属于语脉范畴。语脉感,是对文言文构成的脉络线索的感悟能力。考查语脉感,就是要考查学生对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逻辑联系的把握和感悟能力。
如果说语义感的培养和形成更多依赖于即时的直觉思维,那么语脉感除此之外,更需要逻辑思维积极参与。一篇文言文,随着文本内容(故事情节)的发展,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意义越来越丰富而深刻,而这丰富深刻的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在考查文言文的诵读中,这种发现和建构所体现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诵读《口技》时,抓住表明时间概念的词,可以考查学生对叙事类文言文语脉的把握,也就是看学生是否正确地把握住了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诵读《核舟记》时,按照内外远近、上下左右、主次顺序等词语的提示,可以考查学生对说明类文言文语脉的把握;诵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按照抓论点、找论据、寻中心句等途径,可以考查学生对论说类文言文语脉的把握。
3.考查语韵感
语韵感是对文言文语言节奏、韵律的感悟能力,其重点是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和韵律的和谐性。
对文言文语言准确性的考查,关键是考查语言的分寸感,一般通过词语辨析、选词填空之类的形式进行考查。
对语言节奏与韵律感的考查,可以通过古诗词诵读活动进行。教材中的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象生动、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十分适合诵读。古人提倡“涵泳工夫兴味长”,往往采用“吟唱”的方式诵读诗文;如今虽不要求“吟唱”了,但要求学生读出语调、理解文意、体悟情感、感受意境、展开想象,仍是文言文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如《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一唱三叹式的诗句,富有形式美、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考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达到“如出己之口,己之心”的境界,进而享受到读其文、入其境、品其味、赏其美的审美体验。
4.考查语势感
语势,指的是语言表达的语调气势。语势感,即对文言文文字表达的语调、气势、风格特征等的把握能力。
比如,考查《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揣摩晏子语气与神态的基础上,模仿这种语气、神态来朗读晏子的话,并说明理由。结果发现,学生诵读的语气语调出现了多样化的倾向:有人认为晏子是在讥讽楚王,所以用讥讽的语气读;有人认为晏子对楚王充满鄙视,所以用鄙视的语气读;还有人认为晏子具有绅士风度,所以用慢条斯里的语气读。学生依据文言文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文中人物的身份背景、性格特点等,分析与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并分角色进行“舞台表演式”的诵读,这是考查学生语势感的可行之策。
5.考查语味感
语味感指的是披文入情,品味语言文字材料所蕴含的情感意味,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阅读能力。
文言文作为一种符号载体,在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同时,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审美意趣。这种情感和意趣在语言文字中并不是明白直露、一目了然的,往往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需要诵读者依据语言文字的表述进行想象、品味、咀嚼后,才能感知与获取。对文言文这种隐含、暗示的情感与意趣的感悟与领会,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感能力。考查学生这种较高层次的语感能力,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情感意味的揣摩、咀嚼能力。教材中的《岳阳楼记》《蜀道难》等,就是一些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文言作品。考查这类文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表情有节奏的诵读,读出情味,读出韵致,读出气势,从而悟出语言文字后面的意蕴与情味。
二、评价策略
读中悟,悟中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考查文言文教学效度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方式检测文言文教学效度的方式很多,如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小组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角色朗读、表演式朗读、多人交替读、快读、慢读、高声读、轻声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等。
1.通过熟读,考查感悟能力
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语言训练逐步形成的一种感悟能力。培养语感能力,关键是强化诵读。优秀的文言文往往具有藏而不露的特点,即所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教师抓住显露出的“三分”语言,通过对学生诵读情况的考查,能看出学生是否品悟出了文中那富含深意的“七分”精妙。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吟诵,考查学生对句读、语气、语音、语调、语速、停顿、重音以及音准等的把控能力。
2.通过研读,考查领悟能力
研读,就是咬文嚼字地读、字斟句酌地读,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有效措施之一。考查学生对一些典范文言文的研读能力,可以判断学生对语义感和语法感的把握情况。首先是考查诵读。一般而言,平常注重文言文诵读的学生,往往能一气呵成地将一篇文言作品读下来,而且还可以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表达出作品的神韵,让听者领略到语言文字的语感。其次是考查默读。默读有利于将精力集中于对作品的领悟。考查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考查默读能力,要注重通过考查学生对作品细微处的把握,判断出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性认识与把握。
3.通过赏读,考查品悟能力
赏读,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欣赏与品析。教师通过学生的赏析,能考查出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情况。赏读的范围,可以是文本的内容,可以是文本的情感,还可以是文本的表达方法。具体考查方式可以是读,可以是说,可以是背,还可以是听。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悟,从而判断出其品悟的优点与不足。
4.通过泛读,考查体悟能力
泛读,即课外广泛地诵读。语感主要依靠体验与积累,是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心理活动。因此,培养文言文语感,必须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也就是要提倡泛读。考查泛读情况,可以引入一些教材以外的浅易的文言文,看学生能否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灵活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
5.通过直觉思维,考查顿悟能力
语感属于直觉与顿悟性思维。语感的直觉与顿悟性表现在能够捕捉到文言文的语感点,即通过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佳词、佳句、佳段,捕捉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比如,考查学生对《暮江吟》一诗的把握,就看学生对这首诗的语感点的捕捉是否准确。这首诗的语感点是一个“铺”字。这个“铺”字描绘出一幅恬淡柔美的“秋江夕照”图,用得极为传神,值得反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