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湖北教育

道德需要良性互动

道德需要良性互动

赵小燕

冯友兰先生曾说:“人生有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道德境界是超越功利境界的,是人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而现实生活中,关于道德问题,人们却常常失去判断标准,以交换为基础,即“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不对你好”或者“我对你好,你就必须回报我的好”等等。由此,“道德是否以交换为基础”“道德是否要超越交换原则”引发了热议。

立德树人首先是德,而道德需要在良性互动、情感传递过程中不断升华。关于道德问题,我们需要有判断标准,而万万不能以“交换为基础”,不能搀和“功利”心。一句话,学校德育要追求纯粹的至善。

道德应该是以“善”为起点,达到“至善”,绝不是等价交换。首先,感恩不等于交换,君子之交淡如水,感恩的方式很多。比如,有教育经验的妈妈会在护士节那天,和自己的孩子看望一下为孩子來到这个世界接生的助产士,或者是寄去一张明信片表示问候。其次,付出不等于要回报。很多时候,那些乐于助人的人,常常是用匿名的方式来帮助别人,从没想过要回报。所以,教育学生做好事做善事,要让他们知道这是应该的,不要惦记着有没有人知道,是不是该得到表扬和奖励。如果孩子做好事是奔着得到表扬去的,那本身就存在某种“交换”,有明显的功利思想。

比如,拿孝道这个问题来讲,子夏问孔子:“怎样才是尽孝道?”孔子说:“难在子女的容色上。”孔子说这话有一个前提,说赡养也重要,却不是顶重要的,因为现在即便是牲畜你也得养啊。而对于父母不仅仅是“养”的问题,而是要“敬”——要有好的态度——容色(脸色),再往前一步说,就是要让父母高高兴兴。现在,有人每月把大把的钱送给父母,而平日里没有嘘寒问暖,甚至没有电话联络,以为爹娘养了我,我现在付出了,就是孝敬父母。殊不知有的空巢老人,缺少的是情感慰藉。所以孝的首要是“色”。“养”是善,“色”是至善。所以,如何孝敬父母,学校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上,学会用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言与父母说话。

道德应该是一种良性的情感传递,情感互动。道德揭示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关系和行为。毛泽东主席有一则名言,叫做“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民间也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格言。这些话深刻地阐明,道德是可以良性互动的,即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比如,学生毕业多年长大成人了,还有不少会回来寻找自己的小学教师;有些家庭之间的友谊传承好几代人,成为世交。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恶性传递,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比如,邻居之间因一点小事,结下“梁子”,两家大人不再来往,也不准许孩子们来往,甚至有两家的孩子在学校闹了矛盾,导致爸爸妈妈们大打出手的。以上这种善与恶的互动,是一种因果循环,不能简单地视为交换。而当下,那些挖空心思找理由请客送礼,人们迫不得已随份子的庸俗之风,是地地道道以交换为基础的行为,依笔者看来,这些庸俗的东西恰好有些不道德。

道德需要判断和升华,成为善念和善行的种子。没有体验感染和情感传递,几乎无法生成道德行为。只有体验感染和情感传递,而没有判断和升华的道德是浅层次的甚至是可怕的“道德”。例如,你若问某孩子是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孩子说我喜欢妈妈,继而追问为何不喜欢爸爸,孩子会说爸爸很严厉,我怕他。可是孩子一旦长大,回忆儿时的生活,往往感慨很深,说小时候多亏父亲对我要求严格。前面讲到的孩子不喜欢爸爸,是浅层次的认识,长大后的感悟是一种升华。作家莫言在《严父》中就有切身的体会。再如,在当下的网络生活空间,有些人一旦成为某明星的粉丝(铁粉),往往会丧失思考和判断,哪怕自己拥戴的明星出现了明显的道德问题,也不管黑白对错,一味热拥,这种行为很可怕。道德判断有两条标准,一是法律底线,二是社会良知。比如,亲人明明违法犯罪,你还包庇窝藏,岂不罪加一等?而陪着亲人去自首,才是符合社会良知和法律的行为。道德升华的本质,是内心装着社会责任。

道德在体验和感染之下会转化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世界上所有生生不息的民族,都拥有良好的道德传承体系,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做慈善事业等。比如在公交车上,上来了几位老人,乘客中有一个学生给老人让座了,可能会引发其他人为老人让座。若年轻人面前站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那便是极不和谐叫人难受的场景。这种互动就是“体验和感染”带来的道德力量。不难发现,孝敬父母往往是一种良好的家风,不言而喻,父母对爷爷奶奶好,子女便对父母好。在一些民风淳厚的地区,家家户户都有以孝敬父母为荣的家风门风。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学校实施感恩教育,常常开展一些形式化的活动,如要求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的活动,父母感觉不自在,孩子也只是在完成一次任务。这样的活动往往缺少真情实感,还多少有一点用行为“交换”的意思。实际上,学校要培养的是孩子孝敬的意识,只有意识到了,行为才会无时不到。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0912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