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付
历史时空观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大致由历史地理观和历史时序观组成。培养这种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第9课《辛亥革命》的教学实际,具体谈谈。
借助历史地图,提升历史地理观
历史地图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弥补教材知识的局限,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明晰的历史地理空间观。
《辛亥革命》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爆发、影响和意义等。在影响这个部分,教材讲到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各省”究竟是哪些省?武昌起义后,还有哪些省与清政府在政治上保持一致?这些问题要一一交代清楚,会占用较大的篇幅,也会显得不够直观。因此,教材没有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而是插入了一幅“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图1)。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这幅图,学生很快发现:从地域面积看,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区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注:图中浅色部分是宣布独立的区域,深色部分是没有宣布独立的区域);从具体方位看,革命党的力量主要在南方,北方还有一部分区域在清政府控制之下。结合这些发现,学生很容易就得出这样一些基本的历史认识: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很难再延续下去了;革命党和清政府的力量分属南北,北方的封建势力和革命党中的旧官僚还比较强大。
他们还会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分析得出:革命党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南方,这与革命团体的建立和革命思想的传播有很大关系;武昌起义后,短时间内革命形势就汹涌澎湃地波及如此多的区域,但这些胜利又不是通过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所取得,这反映出革命形势发展迅猛,说明清政府已失去民心;北方的封建势力和革命党中的旧官僚力量还比较强大,为后来袁世凯能够上台提供了条件。
这样教学,学生通过解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式示意图”,对辛亥革命的迅猛发展有了空间上的整体认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仅清晰地看到了武昌起义后革命发展的迅猛势头,而且发现了辛亥革命隐藏的危机,这就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梳理历史事件,提升历史时序观
形成历史时序观,首先要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对其进行准确的时空定位,然后按照时间顺序独立地编制大事年表,制作年代轴。
《辛亥革命》涉及的时间点多,1912年前后的历史大事件尤其多。统编版教材虽然对一些大事进行了陈述,但是前后的历史大事不在同一课中,学生学习中难以形成完整的时序概念,也就难以从总体上掌握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时间,形成时序观,教师引导学生综合阅读教材中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内容,并以时间为轴,梳理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大事件,把握革命的历程。通过不断地修改、完善和交流探讨,学生制作了历史大事年轴(图2)。
在制作历史大事年轴的过程中,学生对辛亥革命期间发生的历史大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辛亥革命的认識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他们还有了一些新的收获。比如,1912年3月发生了《临时约法》颁布、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两件大事,但教材并没有标出时间的先后顺序,那么是不是就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排序呢?产生疑问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他们通过讨论和查找资料,终于明白了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通过实行内阁责任制限制总统权力,防止独裁专制的出现。因此,《临时约法》的条款是针对即将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而定的。这样,两个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就清楚了:先颁布《临时约法》,再有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这样分析既理清了事件脉络明晰了历史逻辑,又深化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活用思维导图,建构历史时空观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图。它有利于学生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点,明确层次,增强思维能力。历史学习中,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的知识很多(如大事年表、历史人物、朝代更替、相关概念和定义、政治经济制度等)。这些内容如果不要求学生记,后续的学习会有障碍;如果要求学生记,记忆量大、枯燥乏味又是“拦路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用好思维导图是有效的办法。
《辛亥革命》一课的知识点较多,前后的历史变化也较复杂。为了引导学生理清、理解这些知识点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鼓励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将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画出来。以下是学生画的辛亥革命思维导图(图3)。
1894年11月,兴中会成立。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1911年,黄花岗起义。][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清帝退位。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背景][酝酿][辛亥革命][性质与作用][爆发][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张思维导图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抓住本课的主题“辛亥革命”,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内容(背景、酝酿、爆发、性质与作用)集中展现在一个矩形平面内。整理出的思维导图既有历史事件发展的时序性,又使历史的空间性跃然纸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展示的只是一份相对优秀的思维导图。实际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以及对资料内容的理解,制作出了不同的思维导图。这些思维导图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它们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作者单位:黄石十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