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三探”既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三大环节,又蕴含着不同的探究理念,渗透着不同的探究思想。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实验教学为例,对“三探”环节及其蕴含的教学思想做简要介绍。
一探文本
“一探文本”是实验教学的基础环节,主要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基于学情调研设计科学的导学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提出猜想并初步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燃烧和灭火》时,教师在调研学情的基础上,设置了如下导学问题:
同学们在野炊活动时都使用过火,请独立思考:
1.火是燃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形成火?
2.野炊时要使木堆的火焰更旺,你通常是如何操作的?
3.野炊时能用一根火柴直接引燃一块大木头吗?
4.野炊结束后,你用哪些方法把火熄灭?
5.由以上事例,请你猜想:燃烧的化学含义是什么?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6.你能设计一系列实验,分别验证你所猜想的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方法)吗?
之所以通过野炊的情境导入新课,是因为教师课前调研学情时,得知班上的学生参加过野炊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使用过火。同时,这组问题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能引导学生在明确本节课实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大胆猜想,初步设计出个人实验方案。
学生在围绕上述导学问题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猜想可能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不要提前纠偏、指正,而要放手让他们大胆猜想,自主构建知识。不过,教师应加强巡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要记录与跟踪,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示例和指导。
二探操作
“二探操作”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它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师生合作探究为辅,主要应用了支架式教学(Scaffold Instruction)研究的成果。支架式教学是欧共体在“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中提出的概念,它认为教学时应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一探文本”阶段,教师在课堂巡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了个人自主探究性学习,就组织他们在组内分享个人的认识和理解,并围绕不同的猜想、见解、实验设计等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辨析。学生初步形成共识后,教师出示毛巾、石子、棉花、火柴、木条、一小块蜂窝煤、蜡烛、铜片、白磷、红磷、一瓶氧气、一瓶二氧化碳、玻璃棒、酒精灯、烧杯(大小不同规格)、试管、导管、水槽等实验器材,要求各组完善实验方案,合作实验。
各小组经过讨论、辨析,分别形成了实验方案。比如,一个小组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出如下实验方案:①五人合作完成实验,其中一人计时,一人记录实验数据,三人进行实验操作。操作时,要同时用点燃的酒精灯分别加热石头、小木条、小块蜂窝煤,观察三种物质能否被点燃,如果能点燃,要记录所用的时间。②用火柴尝试点燃小木条和蜂窝煤,并记录所用时间和火柴梗的数量。这样的方案是组员充分思考、讨论后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这样的讨论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设计的方案不一定都可行,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不必一一纠正,而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修正方案。比如,有个小组出现了这样的设计:“用酒精灯分别点燃红磷、白磷,比较哪种物质更容易被点燃。”这样的设计考虑不全面,实验结果不能正确比较出两种物质的着火点不同以及温度对燃烧条件的影响。然而,这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必然会对原方案做出修改,进而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案,而这正是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三探结论
“三探结论”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梳理归纳、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获得结论,形成初步的实验报告,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质疑答疑,以提升他们对比、质疑、思辨和反思的能力。
《燃烧和灭火》实验教学中,教师展示了学生实验时的精彩瞬间和探究失败的视频或照片,并引导他们对一些疑难问题、重点问题进行了二次探究。比如,针对大部分学生对燃烧条件探究不充分、认识不全面的问题,教师出示了相关的视频、照片,对错误的操作进行校正,对多角度的操作进行展示,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水能灭火,水火不容,那么水、火真的不能相容吗?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的实验。学生看到,最初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但用导管向水中通入氧气后,白磷就在水中燃烧起来。这种现象引起了學生的极大兴趣,他们经过思考、分析、推测,最终找到了白磷燃烧的原因——白磷着火点很低,在水中仍能达到着火点,之所以不能燃烧是因为水隔绝了氧气,通入氧气后,燃烧的条件都具备了,所以它就燃烧起来。这样的探究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作者单位:襄阳市樊城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