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勇
将鲜活的活动资源恰到好处地整合到品德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能起到推动作用。然而,泛化式的整合却无处不在,如为了呈现课堂的精彩,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性活动;为了促使目标的达成,课中开展诸多的实践性活动;为了体现教学的延伸,课后布置众多的拓展性活动。泛化式的整合让学生始终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让教学过程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实现资源应有的育人价值。笔者认为,品德课活动资源的整合不在多而在精。
课前整合注重情感性
课前活动能为课堂学习做好情感铺垫和知识储备,具有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取得有赖于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所获得的独特情感。因此,情感性是课前活动资源整合的关键。教师选择能触及学生内心切身感受和独特体验的资源,让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实现资源的育人价值。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十课《家人的爱》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真切地感受到“我长大了”,“我是在爸爸妈妈的关心下成长的”。要达成这样的学习目标,课前活动极其重要,因为学生如果不能通过具体事例获得爸爸妈妈关心自己成长的感性认识,课中讲再多道理也达不到教育效果。为此,教师课前组织了“寻找成长的足迹”调查活动,要求学生采用可行的方式,找到能够反映自己成长足迹和父母关爱自己的有代表性的物品。学生对这项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通过独自寻找、向父母打听、共同回忆等方法,选择出了最有代表性的物品。一名女生选择的是奶瓶、小孔水杯和卡通水壶,以下是师生互动片段。
师:你能跟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带这些物品吗?
生1:这个小奶瓶是我刚生下来时喝奶用的;后来我慢慢长大,不喝奶了,就用这种小孔水杯喝水;现在我上小学了,喝的水越来越多,就换了这个卡通水壶。从这三件物品的变换中,大家肯定感觉到我渐渐长大了,对不对?(其他学生纷纷点头。)
师:你真会收集!老师想问一问,课前你有没有问问父母,这几样物品是谁给你买的,她(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1:妈妈告诉我,这三件物品都是她给我准备的。我刚生下来时不会喝水,所以妈妈给我准备了吸奶用的奶瓶;长大一些后,我会喝水了,妈妈就将奶瓶换成了水杯,因为怕我喝水时被呛着,所以选了这种小孔水杯;现在我长大了,妈妈说上体育课后要多喝水,所以就给我买了这个卡通水壶。
师:听了妈妈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其他小朋友有什么感受?
生1:我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
生2:我觉得她妈妈对她照顾得很细心。
生3:我妈妈也是这样帮我准备的,我要回去对妈妈说声“谢谢”。
我们从这个片段中能够看到,三件物品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我是在爸爸妈妈的关心下成长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课前准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这节课的成功,功在课前。
课中整合注重有效性
课中整合与课前整合的最大区别在于,课前时间充分,学生即便在某一个环节考虑不够周全,也有时间进行调整,而课中时间有限,如果活动达不到预期目的,往往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有效性是课中活动资源整合的首要条件。
《我当传媒人》是鄂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六课《小窗口,大世界》中的内容。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广告的利与弊之外,还鼓励学生抓住广告的特点,自己设计一则广告。设计广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结合学校的“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活动:下周学校将举行“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到时候大家会将自己的一些文具拿到市场上去销售,请同学们根据广告的特点,自己当一回广告设计师,向其他同学推销自己的商品;广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说、画、演、唱都可以,比比谁的推销最成功。
学生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他们立即分组行动起来。没用太长时间,大家完成了设计,争先恐后地要求展示学习成果。第一组学生出示了一个笔盒,组员分工合作,边说唱边展示:“小小笔盒像间房,各种文具里面躺。铅笔尺子睡大床,橡皮小刀睡小床。房顶有张卡通像,让人看了喜洋洋!”第二组学生出示了一支“英雄牌”钢笔,然后进行小品展示:一名学生扮演“英雄牌”钢笔,另一名学生扮演普通钢笔,两人决定进行“耐力大比拼”。首先,两人都做出喝满墨水状,然后开始扭动身体做出写字状。过了一会儿,扮演普通钢笔的学生做出晕倒状,表示墨水用完了;而扮演“英雄牌”钢笔的学生仍然不停地扭动着身体,表示墨水还很多,并说出广告语——用英雄牌钢笔,记录美好生活。
看完两组展示,教师让学生评价一下这两则广告。学生认为第一则广告形式很有创意,说唱的推销方式很能吸引人,编的儿歌朗朗上口,让人一听就喜欢上了这个笔盒,愿意去购买。第二则广告,学生认为小品幽默风趣有创意,能展示出“英雄牌”钢笔的特点,尤其是最后的广告语,言简意赅,易读易记,收到了很好的广告效果。
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亮点,它不仅让学生对广告有了深入认识,而且提升了学生表演、文字方面的能力。能达成这样的效果,与教师对活动的科学设计有很大关系。首先,将课堂活动与实际生活(跳蚤市场)关联起来,学有所用,让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其次,考虑到学生单独设计广告语有困难,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最后,为学生指明了学习路径——说、画、演、唱,因为路径明确,学生很快找准了方向,进入了学习状态,这也是活动收到实效的重要因素。
课后整合注重可行性
品德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品德的发展理应回归生活。因此,将品德课堂向课外延伸,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品德学科的导行功能也在此得到充分體现。面对课外自由、广阔的舞台,怎样进行课后活动资源的有效整合呢?笔者认为关键是从活动的可行性着手。
教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七课《我爱我们班》之后,学生的责任意识被激发出来,都想把教室设计得更美观,更人性化,但究竟怎样设计,大家感到很迷茫。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思路和灵感,教师带领他们有选择地参观了校园内环境布置比较好的教室。学生用心观察,边看边议,最终根据本班情况确定了六个“美容区”,有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改进,有的是根据需要新增。比如:在教室里增设了一个“服务区”,提供风油精、创可贴、香皂、纸巾等日用品,以方便大家急需;扩充了“小能手”展示区,将原来的底板换成KT板,让更多同学的更多类型的作品能够展示出来,而且更换非常方便。
这样的活动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提升了学生发现美、设计美、展示美的能力,让品德课教学更加灵动、精彩。
(作者单位:宜昌市秭归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