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邦俊
如果说初中生写记叙文重在把握记叙的要素,那么高中生写作就应该突出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人物的社会作用,展示更为丰富的内涵。因此,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既要重视初、高中写作教学的连续性,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引领作用,写出复杂的记叙文。
一、着眼于小,以小见大
高中生写记叙文,已经不再满足于就事写事。表现在选材方面,喜欢追新猎奇,但是也容易出现“假大空”的毛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优秀作品,都不会放弃细小的写作素材,真正优秀的文章,大都具有以小见大的特征。
高中生在选材时,一般不会像初中生那样简单地取自生活,追求事件的完整,更多地呈现出碎片化、典型化的倾向。选材时需要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进行剪裁,对众多的同类素材进行筛选和加工,使其能够以点带面,更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突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引导,不妨从课文的借鉴入手。
《外国小说欣赏》中的《桥边的老人》是一篇典型的以小见大的美文,可以用作借鉴,帮助學生获取记叙文选材的经验。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他们观照文章选材方面的特色。文章很短,在选材方面通篇透露着“小”,但又无不反映出重大的主题和深刻的含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场景“小”,场面大。全文只写了战争转移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士兵在桥边的一次简短对话,可谓小到极致,但所反映的却是19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的重大场面以及大战前的紧张气氛;二是人物“小”,主旨深。文章仅写一个不愿撤离战区的老人的一段言语和几个简单的动作,但反映的却是人类向往和平、爱护弱小事物的美好人性以及厌恶战争、反对杀戮的深刻主题。三是事件“小”,意义大。文章选取战争来临、“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因为主人的撤离而无法生存的细小事件,通过人物的言行,反复呈现主人公优柔寡断、盘桓留恋和惴惴不安的行为或心理,暗示老人最终放弃生存的希望、选择和动物同生死的抉择,表达出作者对战争问题的深刻思考,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四是道具“小”,寓意深。文章在短小的篇幅中,两次写到“钢丝边眼镜”,一个76岁的老人,身边随时带着这副生活道具,寓意他对生活的热爱。
《桥边的老人》对细小材料的精加工、巧运用,显示出作者在选材方面的高超技巧。学了课文,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训练内容,让学生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开始,从对教材的简单模仿入手,学习记叙文选材的技巧,如此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足于巧,由实而虚
高中生的记叙文要在“务实”的基础上有所“务虚”。古今文章之大要,莫过“虚实”二端。文章不实,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自然不是好文章;文章太实,不够空灵,缺乏供人想象的艺术空白,也不能称为上乘之作。一些优秀的记叙文往往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而且主要表现在选材的巧妙上。
笔者在讲授记叙文的选材中,列举了漫画《墙推倒了就是桥》,引导学生从选材角度分析漫画,漫画选材之所以巧,就是因为“墙”和“桥”都有双关意义,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暗含一些特殊的意味,能够引人联想,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画面由实而虚,能够引发人们很多想象和思考:“墙”从表面上看是阻碍人进入某地的障碍物,但从深层意义上看,它还可以暗示一些阻碍人们交往等方面的障碍;“桥”直观的印象是连接两地的通道,但还可以暗指连接人心、沟通情感的桥梁。写作中,选择这种具有丰富内涵的素材,写好实处,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留下虚笔,暗示文章的旨趣,由实而虚,就能写出令人回味无穷的文章。
记叙文巧选材,也可以从教材的借鉴开始,仍以《桥边的老人》为例,文章把老人放在一座连通战场和敌后的桥边来写,留给我们很多想象。桥的一边是战场,留下来,就意味着被战争屠戮;另一边是相对安全的大后方,过了桥,能保全性命。人类可以选择过桥,逃避战争。但动物怎么办?动物没有过错,离开了人的照料,不被战争毁灭,也会饿死。面对战争,人能不能不顾动物而苟活?过了桥,老人可以远离战争,但饲养的动物就更接近死亡;不过桥,老人离死亡就会越来越近,但人对动物的怜悯和同情就愈加突出。所以这是一座逃难的桥,也是一座鉴别人性美丑的桥。作者选取现实生活中能够启发人们深入思考的典型事物,以此为背景来描写战争的残酷,表现深刻的主题,选材不可以说不巧。
巧妙地选择记叙素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反复训练,需要从对教材的学习借鉴开始。学生只有真正读懂文本,意识到作者选材的巧妙,才能产生学习模仿的兴趣,进而主动地学习、借鉴,并经反复的操练,最终转化成自己的写作能力。
记叙文的材料在运用上也有技巧。比如,学生习作《我家门前那条路》这样写道:
我出生在一个边远的小山村,村子很穷,只有十几户人家,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平时上学,都是从树的间隙中通过的。前年,我考上了市重点中学,我是村子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学生,乡亲们决定修一条路来送我,以表示祝贺……很快一条路就修成了。开学那天,乡亲们都来送行,沿着这条路把我送了很远,很远。车来了,我的眼泪也来了。挥一挥手,乡亲们仿佛是在对我说,要我把这条路越修越长,直到望不到尽头。
文章前一部分写实,注重细节,写得真实感人,结尾处虚写一笔,由眼前的路,写到人生的路,主题一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谓妙笔生花。
三、常谋于新,因新出奇
所谓“新意”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新,要求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够反映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二是表达新,要求对素材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将素材置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情境中展示其价值和意义。
1.素材的获取与运用
高中生写作最缺乏的是鲜活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生活,获取写作素材。比如,写观察日记,不但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而且还能激发写作灵感,每天对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进行记载。随遇随写,见谁记谁,看啥写啥,学生就会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就会得心应手;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想象、日常故事,以诗词文赋的形式,巧妙地呈现给学生,也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教师还可把自己观察到的一些有意义的现象和事件,通过生动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以备学生写作之需。
2.素材的加工与创新运用
作文选材固然重要,但能够灵活运用则更重要。从教材的借鉴开始最简便易行,比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写到“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 泰戈尔的《素芭》写到“两头牛,还有一头山羊和一只山猫”, 辛格的《山羊兹拉特》写到“一头年老的母山羊”。三部作品都写到了山羊,海明威将山羊置于战争的背景下,表现战争来临时人类与这些朝夕相处的朋友之间难于割舍的深厚感情,揭示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泰戈尔将山羊置于素芭悲惨的个人命运之中,通过反衬,表现人类有些时候远不及动物,人类会因为自私而背离自己的本性;辛格则将山羊置于大风雪的夜晚,写人类在动物年老的时候对它们的抛弃,而动物在人类绝望的时候却帮助人类走出困境,重新找到良知。这些素材,类型相同,但是经过作家的创造性运用,赋予它们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情境,赋予了素材新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种比较鉴赏,学习素材加工和创新运用的经验,就可提高记叙文的选材和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宜都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