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湖北教育

准确表达有技巧

准确表达有技巧

韩毓平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言不由衷、言不及义、零散化、碎片化”的现象。如何杜绝这些问题,让学生表达得更精准呢?

一、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语言表达上与教师预设的答案出入较大,此时,教师就要结合实际确定答案的正确程度,巧妙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答案的方向上“转移”。

比如,在学习《凡卡》一文时,笔者针对“在写第一个字母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眼看了几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这句话提出几个问题:凡卡写信前为什么“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为什么“又斜眼看了几下”那个昏暗的神像两边架子上摆满的楦头?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探究如下:

生1:9岁的凡卡写信前“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是怕老板突然回家,看到他在写信,又要打他。至于凡卡看神像两边的架子上的楦头,可能是因为他没日没夜地给老板干活,要用楦头,看着楦头他想生气吧。

师:你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你能把第一个问题回答正确,又是个聪明的孩子;第二个问题虽然回答有误,但你想象丰富,又是个善于想象的孩子。但我们回答问题不能凭空想象,必须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的根据来。

生2:凡卡写信前看神像两边架子上的楦头,是因为老板曾经用楦头把他打昏过,他怕老板发现他写信又拿那楦头打他。

师(紧紧追问):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了解到的?(指导学生获取正确答案的阅读材料及途径。)

生2:“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从课文第15自然段的这句话中知道的。

学生的回答也许不尽如人意,会出现各种错误,但教师要区分学生回答的正确与错误。对学生回答正确的方面,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学生回答错误的方面,教师要及时委婉地指出,并指点获取正确答案的途径,引导学生作定向思维,探求出正确的答案。不能打着鼓励学生发言、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幌子,对答案意思完全不对的错误点头称好;不能对尚有错误但基本正确的答案全面肯定。

二、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

学生在回答提问时,很多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教師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零散的、碎片化的答案整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提升学生巧妙组合语言的能力。

比如,笔者在听《草船借箭》一课时,执教老师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中的“神机妙算”进行课文学习和人物分析,让学生分小组研习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1:根据课文第6自然段中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句话,联系课文第7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夜里四更时江面上会起大雾,说明他懂天气预报。

生2:老师,诸葛亮把曹操这个人研究得很透,好像知道曹操在这样的大雾天气里不会出兵。具体是课文的第8自然段前三句话:“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到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生3: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能掐会算,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

……

师(发现学生只顾注意天气、曹操了,于是点拨):诸葛亮看人看得准,还表现在…………

生4(抢着回答):对了,老师,经您这么一说,我想到了,还有鲁肃。诸葛亮料定他不会给周瑜说,鲁肃果真就没有对周瑜说。课文中写的,诸葛亮让他借二十条船,他就借,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要是鲁肃给周瑜说了,肯定借不成,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想治诸葛亮的罪,他一定会从中搞破坏。但鲁肃没有给周瑜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

师:同学们,“神机妙算”这个成语的意思为“惊人的机智,巧妙地谋划。”如果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中,有一个细节没有谋划好,没有妙算到,出一点纰漏,借箭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各小组的学生一听,恍然大悟,又把课文中描写诸葛亮怎样周密计划、巧妙安排的细节,就自己的体会、看法谈了个透。

仅仅做到如此,还是不够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把这些要点综合起来完整地表述。只有这样,才能让全班所有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答案有全面、完整的了解,避免出现回答问题丢三落四的现象。

三、指导学生连贯地表达

小学生受知识所限,回答问题往往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连贯地表达。

首先,要指导学生把“答”与“问”连贯起来。譬如,笔者在讲授《触摸春天》时相机抛出两个问题:“为什么说安静的手指拢住那只蝴蝶是一个奇迹?”与“安静的手指拢住蝴蝶是一个奇迹,奇在哪里?”这两个问题的题意是一致的,但由于问题的语意重点不一,回答问题时的语意重点也应做相应的调整,第一题回答的规范是“我们说安静的手指拢住那只蝴蝶是一个奇迹,是因为……”;第二题回答的规范是“安静的手指拢住蝴蝶是一个奇迹,奇就奇在……”。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用适当的句式、段式或关联词语,把问答的要点连贯起来。一般情况下,对于要求做判断的问题,可以把问题中的疑问词“什么”直接换成答案,如“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什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答案可转换成“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如果问题是有几个问答要点的问题,可以用总起分述的段式来回答,如《景阳冈》中“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面,来表现武松豪爽、倔强、英武、威猛性格”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总写武松的豪爽、倔强、英武和威猛。再进行分述:(1)通过写……表现了武松的豪爽;(2)通过写……表现了武松的倔强;(3)通过写……表现了武松的英武和威猛。而对于要求做叙述的问题,可以用承接的段式来回答(如:先……再……接着……)。对于要求作分析的问题,可以用因果关系的段式来回答(因为……所以……),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问题“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是一个有几个原因组成答案的问题,就要在用因果关系的段式来表达,必要时,还要用总分关系的几个句子来说明原因。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吴锋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1016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