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湖北教育

发挥“例子”功能

发挥“例子”功能

肖青花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语)。”教学中,教师精心筛选教材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向例子学习,能帮助他们领悟词语内涵,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一、以重点词句为例,在品析中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捕捉到不同的语言训练点。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品析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作用,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这段话中,“落”“打”“飘”三个动词用得很准确。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这三个词,然后思考作者为什么不都用“落下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为雨、雹子、雪的轻重不同,所以从空中落下来时的动作也不同——雹子最重,所以是重重地“打下来”;雨稍轻,所以是“落下来”;雪花最轻,所以是轻轻地“飘下来”。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随即出示一道练习题:

选词填空:打 落 飘

1.成熟的枣子从树上(  )下来。

2.雷声响起,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  )在窗户上。

3.春天来了,毛茸茸的柳絮随风轻轻地(  )在空中。

学生结合不同的语言环境,很快确定了答案:成熟的枣子不重,从不高的树上掉下来,应该用“落”;下暴雨时,雨点大,而且是从高空落下来,力量很大,所以要用“打”;柳絮很轻,用“飘”能体现出其轻盈之态。正确地填出三个词语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动作演一演,并且想一想、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降落的状态可以用上“打、落、飘”。如此引导,学生就逐渐在心中树立了准确用词的意识,也慢慢懂得了怎样使用词语才能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二、以特色描写为例,在仿写中积累

积累语言能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积累不等同于死记硬背。教师以课文中的“特色描写”为例,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运用语言,能达到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目的。

《顶碗少年》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塑造了顶碗少年的形象。正面描写,主要写了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态;侧面描写,主要抓住“碗”和“观众”两个方面,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顶碗表演的高难度和人物的内心活动,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读课文写批注,厘清正面描写、侧面细节和细节描写,然后思考:如果只正面描写顶碗少年的表情、动作,而去掉对“碗”和“观众”的侧面描写,文章的表达效果如何呢?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发现,去掉侧面描写之后,读者就难以知道观众看到少年的表演有什么反应、顶碗表演的动作有多难、少年是怎样一次次克服困难不放弃的等,而少了这些文字,就品味不出少年顶碗表演的精彩。

有了这样的体会,教师出示了一名学生的习作片段:

接力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五个班的选手各自站在自己的跑道上。“砰”的一声,发令枪响了,运动员像离弦的箭向前冲去。我们班的郑鹏咬紧牙关,一路向前,把接力棒稳稳地交给了马超。马超拿到接力棒之后,奋力奔跑,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第三棒的刘小兵差点被对手超越,可是最后一棒的吕明又渐渐拉开了与对手的距离。最后,我们班取得了接力赛冠军。

教师让学生结合从《顶碗少年》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技巧,讨论一下这段话有没有写出接力赛的激动人心。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这样的共识:这段话没有写出接力赛的激动人心。要表现接力赛的激动人心,既要抓住运动员的动作、表情进行正面描写,又要抓住现场的气氛、啦啦队的表现、其他选手和观众的反应进行侧面刻画,表现出现场紧张的气氛。

按照这样的修改思路,学生加入了场外观众、啦啦队的侧面描写,如“操场四周围满了同学,大家都在声嘶力竭地喊:‘加油,加油!加油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操场变成了沸腾的海洋”。同时,他们还融入了观看比赛时的内心感受,如“奋力跑了一段后,刘小兵的步伐越来越慢了,被他甩开了一段距离的对手离他越来越近。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手心全是汗水,真想上去推他一把!”增加这些描写之后,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就跃然纸上了。

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教师如果善于抓住特色描写进行专项的片段语言训练,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领悟语言文字表达的奥妙。

三、以篇章结构为例,在迁移中提高

阅读教学既要“得意”“得言”,又要“得法”。这个“法”包含写作方法,如谋篇布局等。怎样得“法”呢?阅读教学中,抓住篇章结构特点鲜明的课文,引导学生在领悟结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性练笔,是学习语言表达的捷径。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翔实的数据说明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兵马俑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这篇文章在篇章结构安排上有鲜明的特点,很适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文章结构上的第一个特点是准确使用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段话,从中挑选重点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抓住过渡段,前后推导,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思路,理清了课文结构。

文章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了“概括+描述+想象”的构段规律。作者怎样表现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呢?学生自读课文第4—8自然段,发现这些描写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作者实实在在看到的,如将军俑的身材、衣着、动作等,另一部分是作者所想象的。具体描述时,作者先写实际看到的,再写自己所产生的想象。实际所见是对兵马俑静态的描写,想象的是对兵马俑心理活动的动态描写。

在明晰了这段文字“概括+描述+想象”的结构特点之后,教师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采用这种结构,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生活中所看到某一种事物:

学生用先总后分的构段规律,模仿文中的句式,把自己观察到的盆景、云彩、山峰等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作者单位:黄石市沈家营小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1030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