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兰
[摘 要]主要论述了音乐旋律的作用,以及如何在中学诗词教学中合理运用音乐旋律。
[关键词]音乐旋律;诗词教学;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117-02
笔者通过本市中学生对音乐喜爱程度的抽样调查了解到:百分之九十的中学生都喜欢音乐课,几乎每个中学生都喜欢听音乐、唱歌,尤其是流行音乐。的确,音乐能让人放松紧张的情绪,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年轻人在听音乐或唱歌时,会随着旋律的变化而产生愉快、满足甚至兴奋的情绪。而流行音乐更是如此,不需要太多的音乐专业知识,又具有满足年轻人审美情趣的功能,还可以自娱自乐,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如果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能恰当调动学生的情绪,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
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诗词的有关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水平。太多的课文讲解、结构分析、字词记忆,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诗词枯燥无味。如果充分发挥音乐旋律在诗词教学中的作用,那将会给语文课堂带来一股生动新鲜的气息。我国古代的许多诗词就运用了音乐的旋律,如《诗经》里的诗歌、格律诗、绝句、词等。唐宋时期的诗词是经常拿来弹唱的:唐五代时,歌词创作主要为了应歌,依拍填词成了当时的共同法则;北宋以来,填词仍是为了应歌。如《水调》是唐朝流行的曲调,今天所传曲辞都是绝句,杜牧的《扬州三首》中一句“谁家唱《水调》”就道出了这一点。现在许多著名的诗词也都谱有曲子,可以用音乐的形式来歌唱。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合理采用聆听和学习配乐诗词朗诵或歌唱,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对诗词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训练语感,吟诵诗词
许多诗词不仅节奏抑扬顿挫,而且意境优美丰富,语言精练,或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朗朗上口,很适合培养语感、背诵诗词。如教学生朗读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节拍大体上是整齐的,音节之间的声调抑扬顿挫,“星”“灯”两字押韵有音乐回旋之美,叠韵词“明星”和叠音词“远远”,增加了音节的响度和回旋。了解这些以后,就能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了。再如北宋大词人苏轼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许多学生在还没学到这首词时,就已经会哼唱这首歌了,因为歌星邓丽君、王菲等人演唱过《但愿人长久》,实际上就是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句。这首歌在当代很流行,大街小巷里不时可以听到,歌词押韵响亮,音乐旋律优美。教学这首词时,可以播放这首歌曲给学生欣赏,或是带领学生一起唱,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感受这首词的意境美。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潮。诗词本来就是带有音乐性的文学样式,通过听曲唱歌来训练语感,不但可以将理性的规律转化为感性的接触,而且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单是学习诗词还不算太难,背诵大量的诗词却是许多学生感到比较头痛的事情。许多学生都能不看歌词唱出歌曲,有的学生甚至能将上百首流行歌曲的歌词完整无缺地唱出来,可见音乐旋律的魅力的确惊人。为什么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歌词记得那么清楚而又不觉得难和烦呢?因为他们喜欢歌曲的旋律,经常哼唱,当然记得了。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练习唱诗词来帮助记忆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意境。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越喜欢越熟悉,重复的频率就会越高,诗词的内容自然就容易记住了。当然,流行歌曲中的歌词不一定都有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要学习的诗词,但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它的用处,甚至我们可以发动学生为课文中的诗词编曲子、配音乐,自编自唱自吟,为古诗词谱写新曲并组织演唱……这样,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就会更透彻,印象也会更深刻。
二、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鉴赏诗词的风格和意境
不同的诗词有不同的风格,如浪漫主义风格和现实主义风格。拿我国的宋词来说,主要有豪放和婉约两大风格。豪放风格指词的思想内容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词的形式不为规定的腔调、声律所束缚,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风格则是说词写得比较婉曲、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和姜夔等。有关这两者的区别,当时人是这样说的:“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如何让学生准确地解读鉴赏这两者的不同呢?笔者認为可以利用流行歌曲歌词的特点来引导学生掌握。如用《游击队歌》《长江之歌》和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等风格的歌曲来让学生认识体会豪放风格;用《月亮代表我的心》《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等风格的歌曲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婉约风格。
诗词鉴赏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品的意境美。王国维曾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优美的音乐是可以让人联想想象它所营造出的诗一般美好的意境的。比如班得瑞的《仙境》、詹姆斯·拉斯特的《天堂鸟》等,都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有些诗词本身就有很强烈的音乐色彩,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弹奏的那一段,用了大量生动别致的比喻、高度形象化的语言,以及使用象声词、叠字等丰富多彩的手法,表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显示出声音的回旋荡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听者如痴如醉、如梦初醒的情态,更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把握了这些,再给课本中这样的诗词配上基调相同、意境相似的音乐去朗读,以音乐的形式呈现诗词的意境,朗读时节拍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就会自然地协调,就能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来。可以让学生在读或唱中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并努力去想象诗词本身的意境,进而自觉地总结和掌握鉴赏诗词意境的某些规律。
在诗词朗诵中配上音乐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很好。比如笔者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就播放了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的配乐朗读录音给学生听。诗歌本身的丰富内涵和丁建华朗读时的声情并茂,加上合适的配乐,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久久才回过神来,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听了这样的配乐朗读后,学生对诗意已有了一定的感受,教师只需稍作点拨就可以让学生领会全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类似这样精彩的诗词配乐朗诵录音,书店或音像店里越来越多,可以供我们教学诗歌时选用。如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早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了,教学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音乐来贯穿;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富于音乐美,诗行整齐,节奏感强;著名领袖人物毛泽东的许多诗词也曾经被谱上曲子演唱,用来纪念这一代伟人。其实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精美的诗。用音乐来创设中学诗词教学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知觉,启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相信以这样的方式教学诗词,学生会更有兴趣学习,理解也会更深刻的。
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师生同乐
四川成都市新都一中语文名师夏昆说:“我相信,不管是音乐还是电影,或者是诗词,只要是美好的东西,都是个人成长中最宝贵的养料。而作为教育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些美好带给学生,如果可能的话,还应带给更多的人。”夏昆在自己开设的每一节诗词讲座上,都会随身带一把吉他,开讲前先弹一曲,兴起时再来一段。把传统的语文知识教授与音乐结合起来,传达一种融合的高雅美。他新颖的上课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率也因此提高,而且“俘获”了大批学生的心……
笔者在教学诗歌时,会因诗制宜,用歌曲作导入或穿插,经常情不自禁地与学生一起唱。唱《但愿人长久》(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理解苏轼的深深情意,进而学习他的豪放情怀;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感受李后主的绵绵愁绪,以之比较李清照《声声慢》里的清愁;唱《送别》,体悟李叔同的点点离情,联系记忆柳永的《雨霖铃》;等等。因此每一次学习诗歌,学生的兴致都很高,师生同乐的感觉挺好,课堂教学效果也挺好。
中華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的中华文化因古诗词而千古流传,它是炎黄子孙永远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诗词和音乐,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如果能合理地运用音乐的旋律辅助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将会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了解我国灿烂的诗词文化,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 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诗词教学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