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美湖
《品味鲁迅先生的乡愁》是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时设计的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例选取《社戏》《故乡》《藤野先生》三个文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三个内容上有一定关联、写法上各有特色、情感表达上各有差异的文本,梳理、比较、分析文本内容,理解、品味鲁迅先生作品中寄寓的浓浓乡愁,感悟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轨迹和深沉炽热的家国情怀。
一、精读《社戏》品乡愁
作为一种复杂抽象的情感,乡愁是无形的,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表现。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找一找《社戏》中通过哪些人、景、物来表现作者的乡愁。通过仔细阅读,学生发现文中写到的人有六一公公、双喜、桂生、阿发、外祖母、母亲、“我”(迅哥儿)、铁头老生、老旦、小旦、穿红衫的小丑、看戏的乡下人、夜渔的老渔父等。文中写到的景和物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清香的豆麦、水草、戏台、渔火、松柏林、乌篷船,旺相的罗汉豆,悠扬的横笛、歌吹等。让学生思考这些人、景、物的特点,有的学生认为文中描写的景物很优美,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很真实,令人向往;有的觉得鲁迅笔下的景物很生动传神,如乌篷船、月夜归航的描写突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的指出文中写到的人物都很可爱,如六一公公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双喜精明能干,见多识广,是天生的“孩子王”;还有的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以及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所以写得很生动,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当被问及“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时,有的学生说喜欢阿发,因为阿发很大方,没有私心,主动要求大家偷自家的罗汉豆;有的学生喜欢桂生,因为他很勤快,主动去给“我”(迅哥儿)买豆浆,豆浆没买到,还要去帮着舀水给“我”喝;有的学生喜欢文中的“迅哥儿”,因为他天真稚气,喜欢掘蚯蚓、钓虾、放牛、看社戏。笔者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文中这些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从中体悟到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无私品格的热情赞美,以及对儿童天真无邪稚气的留恋、赞美和向往。最后,教师总结:这些真切、生动、传神的描写,浸润了鲁迅先生浓浓的乡愁,是他思乡、恋乡故土情结的真实、自然流露。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从“品味乡愁”切入,着力引导学生分析景物、人物描写,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并善于发掘学生发言的精彩点,及时予以激励、表扬,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贴近文本,品出了作者的乡愁,也品出了阅读的乐趣,为下一步群文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群文阅读话乡愁
学生通过《社戏》中的人物、景物描写了解其中的乡愁后,教师出示群文阅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结合八年级上学期已学的鲁迅先生的《故乡》和九年级的《藤野先生》,比较它们在体裁、表达情感、写作手法、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
学生发现三篇文章体裁不同。《社戏》《故乡》是小说,《藤野先生》是回忆性散文。三篇文章表达的情感有差别。《社戏》主要是怀念童年生活,赞美农民的淳朴、善良、高尚;《故乡》在怀念故乡的同时,更多的是表达作者对故乡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藤野先生》主要赞揚藤野的高贵品质,同时对祖国的落后,国民精神麻木表示深深的忧思。
师:对《故乡》一文所表达的情感,你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生1:因为《故乡》一文描写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凉甚至破败。所写的人物,如闰土、杨二嫂,生活都很贫穷、辛苦、不幸。闰土麻木、拘谨、木讷,杨二嫂自私、尖酸、刻薄、爱占小便宜,而他们过去不是这样的。
师(饶有兴味):那他们过去都是怎样的呢?谁能结合课文说一说。
生2: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文中写到,少年闰土“双手圆润,脖子上还戴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还会“雪地捕鸟、捉跳鱼儿、看瓜刺猹”。
(生笑。)
生3:青年杨二嫂更是美丽善良,被街坊称为“豆腐西施”。只是因为当时社会黑暗,造成了他们的不幸。
师:鲁迅先生对他笔下的人物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4:我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笔下的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闰土,主要是“哀其不幸”,对杨二嫂主要是“怒其不争”。
师:有道理!
生5:我不完全同意。我认为鲁迅先生对故乡中的人物更多的是深深的怀念与同情。因为不管是闰土还是杨二嫂,鲁迅先生不光写了他们的现在,还深情地写了他们的过去,把他们的现在和过去进行鲜明对比。鲁迅对他们的不幸遭遇只有深刻的同情。
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鲁迅先生写杨二嫂的蜕变,写杨二嫂的市侩、自私甚至手脚不稳(偷拿母亲的手套),恰恰是对当时社会更深刻的揭露和控诉,因为杨二嫂的悲剧是生活所逼。
师:说得好。你能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印证你的观点吗?
生6: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母亲和我都叹息他(指闰土)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就充分体现闰土的悲剧是由当时社会造成的。这几句也可以深刻体现作者对“闰土们”的同情。
师:你分析得很深刻。因此,我们认为,《故乡》表达的感情是——
生(齐):对故乡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师:对《藤野先生》一文表达的情感,大家还有补充的吗?
生7:《藤野先生》和《社戏》《故乡》所写的内容有所不同。主要回忆鲁迅青年时期在日本东京、仙台留学的一段经历。这也是鲁迅先生思想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生8:特别是看电影和怀疑考试作弊事件,对青年鲁迅刺激很大,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并决心回国,以笔作武器,写文章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以振兴国家和民族。这充分体现了鲁迅爱国报国的家国情怀。
师(鼓掌):你说得太好了!老师认为,这种家国情怀是鲁迅先生乡愁的升华!这种家国情怀,渗透到了鲁迅的血液中,熔铸到鲁迅所有的作品中,成为鼓舞、激励后人的一种精神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份乡愁,没有这种情怀,就没有鲁迅,也没有鲁迅的众多经典作品。(学生激动地鼓掌。)
通过以上分析和解读,学生发现三篇文章写作手法有差异。《社戏》侧重细节和环境描写,《故乡》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藤野先生》则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着力写藤野先生衣着马虎、其貌不扬,再写藤野先生治学严谨。三篇文章的风格也有差异。《故乡》冷峻凝重,读来令人压抑,并引发读者思考;《社戏》轻松、活泼、明快,令人向往;《藤野先生》平实感人,读后让人对藤野油然而生深深的怀念。
根据评议,学生修改、整理、完善表格所填内容(见右表)。
这是群文阅读的核心环节。在第一环节解读《社戏》的基础上,引入群文阅读,通过给学生布置群文阅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阅读多个相关文本。紧紧围绕“品味乡愁”这一主线,一线串珠,进行求同存异,从而增加学生课堂阅读量,拓展学生思维。
三、拓展延伸写乡愁
师生激情评乡愁。教师借用中央电视台专题片《记住乡愁》主题曲中的一段歌词“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碗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引发学生思考鲁迅心中的乡愁究竟是怎样的,并让大家用一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说说自己所理解的“鲁迅的乡愁”。学生给出的答案有:乡愁是记忆中的那只乌篷船,吱吱呀呀,划向绍兴,划向鲁镇,划向平桥村;乡愁是六一公公送来的那碗罗汉豆,飘着浓浓的故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乡愁是少年闰土月下刺猹的勃勃英姿;乡愁是海边捉跳鱼儿洒下的银铃般的笑声;乡愁是“豆腐西施”摊前热气腾腾的豆腐;乡愁是社戏台上老旦、小旦沉郁悠扬的唱腔。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教师也说出了自己所理解的乡愁:乡愁是融入鲁迅血脉的家国情怀,乡愁是镌刻进炎黄子孙的基因传承。
学生自主写乡愁。教师提供选读书目:莫言的《距离带来追忆》、柯灵的《乡土情结》、老舍的《想北平》和萧红的《失眠之夜》,让学生课后自主选读,并完成一篇练笔文章谈谈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字数500左右。
这是群文阅读的应用环节,学生在对文本多维度、多层面分析解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了自己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作者系新疆阿拉山口中学湖北援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