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艳艳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展现着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缺乏兴趣等情况,究其原因,是我们对文言文承载的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人文精神的教育和人文内涵的挖掘不足。基于这样的现状,探讨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情感导向,以期给学生传递生命教育的正能量。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文言文;情感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11-0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新课标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维教学。新课标强调情感目标的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新突破,体现了文言文的人文性,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在教学中,对文言文的解读应该蕴含道德观念、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如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的思想,儒生安身立命的标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的高洁与坚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情怀,这些都应是文言文具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內涵,但它不显露,需要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引导,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濡染和熏陶,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使其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和成长。
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情感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试以文言文的一些篇目具体谈谈。
一、小点切入,领会人文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中,“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只会深藏、辩才超群的烛之武,视死如归、义薄云天的荆轲,力能扛鼎、勇猛善战的项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的刘邦,他们如繁星般闪烁在历史的天空,即使岁月淹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但历史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逝。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时代,去领略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不凡风采,追随史学家洗练的文笔,去感受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怀,走近秦汉交替之际那段浪潮澎湃的历史,欣赏太史公笔下的悲情英雄项羽的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着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价值观,比如战国的士文化,古人的生死观、英雄观,等等,这些小点都可以成为解读文章的独特视角。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选取的引导角度符合学情,学生自会读出文化内涵,也会给他们以文化的积淀和熏陶。
二、认识生命的意义,传递正能量
《兰亭集序》中从生命教育的核心出发,结合“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的角度,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审视生命。王羲之有他的兰亭之乐,学生也有学生的快乐时刻,家庭生活、校园小事、宿舍内外、野外郊游、朋友聚会,不一而足。十六七岁的孩子应该经历美好的事情,体验人生的快乐,才会更加珍惜已有的一切:温饱富足的生活,健康青春的体魄,安定优越的学习条件,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读书、求知、健康、审美、追求、拼搏、进取、理想、成就。因为认识了生命,懂得了生命的苦与乐,才能积极乐观地去珍惜生命和爱护生命,不至于浪费和挥霍生命,更不会任由生命堕落和消沉,也绝不会轻易放弃生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王羲之发出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就是一条单行道,一列没有返程的列车,经历很多站点,陪伴我们旅程的亲朋好友终究会陆续下车,人生短暂,我们更应该珍惜。“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我们的理想、爱好、追求,沉溺其中,将获得精神的愉悦,但是这些理想、爱好、追求能持久坚持吗?人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等的改变,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和本真,也许曾经痴迷的宝贝也终将被我们抛弃,能自由地不断追求梦想也是对生命的一种享受!“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人和万物一样都会消亡,化为尘土,关键是珍惜。毕淑敏曾说过:“人生没有意义,你自己去赋予自己的人生以意义”,“生命是幸福的,趁着年轻,追求理想是幸福的。”人生有梦想就要去追求,坚持不懈。生命虽然不能延长它的长度,但是可以增加它的宽度、密度和浓度,那样的人生又何惧“终期于尽”呢?最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肯定了生命是有长度、宽度、浓度、质量的。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遭祸受刑,忍辱偷生,发愤著书,以痛苦的“活”来践行“志”,就是为了“思垂空文以自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他的精神超越生死,提升生命的价值。正是有了这些人精神、思想的引领,才让我们这些后辈虽迷惘而有所寄托,生命才能超越时空限制,生命才能得以提升。现代教育,应该对年轻人多点关于生命价值观的正能量教育。
三、精心设问引导,将思考引向深入
教学中,问题的引导可以来自教师对文章内涵的把握,也可以基于对学情的充分了解而设计。问题的设计要以引导学生在精神层面的思考为原则,必要时也可先激发兴趣。如以学生朗诵还原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以学生表演再现鸿门宴上的觥筹交错、暗地里杀机四伏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如是什么给予荆轲勇蹈死地的决心?除了三寸不烂之舌,你觉得烛之武还凭什么理由说服秦伯?你认为刘邦能成功逃离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引导,比较容易引发学生课堂的讨论甚至争论。当这些问题逐一解决后,学生对作者、对作品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而这个过程,也是他们沉浸古人情怀、习染传统文化的过程。
四、思想升华,需要课外资料做引导
为将思考引向深入、引向历史与文化的更深层面,阅读资料的适当拓展与补充是非常必要的。资料可以来自教师的补充,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比如《荆轲刺秦王》,可以让学生去读一读《史记·刺客列传》,去了解春秋战国时的刺客群体,还可以补充李白的《侠客行》,让他们对刺客、侠客这一个阶层以及对后代文人的影响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史记·刺客列传》中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六大刺客曹沫、专诸、豫让、聂政、高渐离、荆轲的故事。尽管六人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因人而异,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中称赞道:“此其义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当然,我们站在今天的立脚点重新审视和关照六位刺客或行劫者的行迹及目的,完全可以得出一种新的认识,做出新的评价。
五、及时沉淀,随堂练笔
课堂设问所引发的讨论应该及时沉淀,才能固化为一种真实的收获。所以基于课堂讨论后的课后练笔较为可行。比如学完必修一第二单元后,学生知道了孔孟思想中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一个人可以为了知己而死,可以为了道义而献出生命。学生随笔中有的超越历史的局限,从现代人角度来考量生命与道义,联系现实思考生命与死亡,从中读出了要善待生命,善待他人,读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有的结合时代背景,理性地探究壮举背后的历史原因、道德原因,发掘其中展现的人性光辉,思考忠诚、责任、奉献的深层含义,他们认为只有为社会、国家、公益而献身的人才是真英雄;有的则旁征博引,歌颂这些义士的壮举及他们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多少后世志士以他们为榜样,规范自我;有的从古人生死观、价值观等方面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认为应辩证认识、理性分析古人的生死观,不可盲目附和,要有自己的主见。从学生的随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古代文化真实的收获,更可以感受到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长。
总之,高中文言文教学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除了指导学生去记诵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走进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长河,沐浴历史文化的光辉,健全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人格。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新课程标准文言文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