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军
[摘 要]诗歌教学中可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声、乐、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兴趣,把握作者情感,突现诗歌主题,使学生漫步诗歌意境,唤起情感共鸣,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诗歌教学;信息技术;兴趣;情感;主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13-01
信息技术发展到“互联网+”的今天,信息化已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教育的发展也在分享着信息化发展进步的红利。诗歌教学中更可利用信息技术,将各自发展的诗、歌、乐、舞合为一体,使学生漫步诗歌意境,唤起情感共鸣,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歌之,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犹如乐章优美动人的序曲。上课伊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音乐或者视频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受其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教师以张信哲的《白月光》进行导入。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脑海中自然浮现出月亮的形象,以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明蝉”等诗句。教师顺势引导:“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因相得益彰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历来被公认为中秋词之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
在课堂上利用歌曲导入时,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运用歌曲导入时,我们应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择歌曲。中学生大都喜欢明星,喜欢流行歌曲,因此,我们所选择的歌曲不宜太过陈旧。当然从歌曲内容来讲,一定是健康的,适宜学生听的,要让学生在娱乐审美中受到教育,同时,所选歌曲必须同教材密切联系,要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乐之,把握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与思想感情,理解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产生距离感。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除了教授学生把握诗歌节奏,学会抓住蕴含情感的关键词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背景音乐的配备,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诗歌本身就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这样就将“诗”与“乐”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例如,在美读《水调歌头》时,教师以曹永安的《苏武思乡》古筝版纯音乐作为配乐进行范读,请学生闭上眼睛倾听。学生边欣赏边结合课文关键词很容易地把握了作者情感,纷纷分享自己的理解: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所带来的伤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期盼和祝愿。教师适时总结,这首词中蕴含着作者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极端复杂的情感,并请学生在配乐中尝试自主朗读,表达作者的复杂心境。
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选择配乐时,首先应确定这首诗在表达主题时所采用的风格,如豪放的、婉约的、深情的、哀婉的、慷慨激昂的、清新朝气的……其次,要注意意境的契合,使所选音乐的意境与诗歌意境有着更深层的精神意蕴的相连。因此这配乐已经不是简单的背景铺垫,而是能够烘托并彰显诗歌的灵魂与意境,激昂可促人热血沸腾,感伤可令人泪沾衣襟。只有用合适的音乐才能唤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较快速地带动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三、舞之,突现主题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文章形散神聚的核心。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能够简单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但是如何让它更清晰地呈现在视野当中,这就需要提炼、概括和总结。而古诗词穿越时空来到当下,对于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有着明显欠缺的学生来说,主题的把握就有了实际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些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以多媒体为平台,结合最时兴的艺术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主题呈现一目了然。同样在《水调歌头》这篇词作中,教师可播放创意沙画《明月几时有》的Flash动画,请学生跟随音乐和艺术家的生花妙笔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主题。《明月几时有》这一创意沙画,本身就是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及剖析的情况下完成的,它使学生的想象和诗歌的优美意境更加立体化地展现了出来。学生结合诗词内容,并受Flash动画的启迪,很快各抒己见:本词通篇咏月,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本文的上阕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下阕则转变为积极、旷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时总结:本文以月抒情,表达了詞人对其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遭遇的感悟,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帮助我们把握文章主题的信息资源很多,比如直观的统计图表、与文章完美契合的音乐视频、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只要我们有耐心,有熟练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那么,一切优秀的资源都会成为教学素材。
总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学生发展的未来需求。能够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做到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的有效整合,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就一定能实现诗歌教学的最优化。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诗歌教学主题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