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云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涵盖古今中外美术体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着不同时期、不同观念的绘画艺术。高中美术课程需要加强对传统绘画美的拓展,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继承发扬传统绘画美术。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传统绘画;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1-0042-01
美术鉴赏教材以章节为界,将中国绘画艺术从美术艺术体系中分出来,并以“山水”“人物”“花鸟”以及“现代化”为界进行了类别细化。每一章节以时间为序,阐明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基于这样的教学安排,笔者对如何在课程中拓展传统绘画的美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关于传统绘画的美的分析
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甚至是更久远的年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体系。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用线条表现女史神韵,表达着画家的主观见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用线条笔法化静为动,突出山体壮丽雄伟,让人一眼就看到山体的氣势,结构突兀,而效果极佳;崔白的《双喜图》展现出萧瑟凝寒环境中,禽鸟的不安状态,惟妙惟肖。虽然从现代人的视角看,这些画作的观赏性不如高清图片,不如直观的三维动画,但是,传统绘画的工笔美、线条美、色彩美以及文化美是现代作品无法相比的。这些画作是对时代的反映,蕴含着高深的艺术之美、人工之美,可以陶冶情操,增长见闻,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拓展传统绘画的美,增强学生对传统绘画的认知和了解,是个人体验生活的需求,也是民族发展强大的需求。
二、在课程中拓展传统绘画的美的对策
1.增加对画家和时代的介绍,让美术鉴赏立体化
出于多方面考虑,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的内容不够细致,对传统绘画史的发展演变点到为止,并没有全面展开叙述。教材只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方向,具体内容的拓展和分析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而对画家和时代的介绍是立体呈现绘画美的第一步,也是增强学生兴趣的关键环节。
例如在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能够直观地了解这幅图的价值,更无法体会到此图的精妙之处。在此情况下,便可先从画家的身份、生平、时代入手,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立体化的鉴赏空间,让学生品味此画的美感。阎立本是初唐时期的右丞相,其文学功底深,善于绘画,且精通写真之道,而《历代帝王图》就是其佳作之一,可称得上初唐绘画之样本。然后,叙述阎立本为人谦逊、精益求精的故事。他去拜访著名画师张僧繇时,第一天观察其绘画过程,感觉“徒有其名”;第二天继续观察其绘画过程,感觉“丹青妙手”;第三天看到作品妙处,赞叹“名下无虚士”。而后,与之畅谈甚久。讲完故事后,向学生展示《历代帝王图》的精妙之处,从一个个帝王的形象到具体的衣纹、胡须,再到具体的着色,分层次向学生讲解。
2.古今画作对比分析,扩展审美角度
古今中外的绘画艺术都是相互连通的,虽然具体技巧和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在表达着一种或多种情感以及画家的志趣。基于绘画艺术的这一特性,教师应将古今画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古今绘画的方法和思维角度的异同,扩展审美角度,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艺术思维。
例如在古今花鸟画的区别分析的课堂讲解中,通过对比宋代、明清以及近代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得出绘画手法的变化方向。下面将李迪的《枫鹰雉鸡图》、徐渭的《杂花图卷》以及齐白石的《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枫鹰雉鸡图》展现苍鹰搜寻猎物,雉鸡感到危险而逃窜的场景,具有较强的写实性,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笔法严谨,对枫叶、山石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杂花图卷》洋洋洒洒描画了植物,其特点在于运笔和泼墨,而不再拘泥于形状;《虾》则采用了大写意的画法,苍劲有力又朴实无华,将虾的特点与无形的生命力结合起来,呈现出精妙绝伦的美。将古今画作进行对比能看出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
3.让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培养“美学”眼睛
中国绘画大多是以基础生活为源的,是建立在长期的生活观察基础上的。《双喜图》是画家将其生活姿态不断记忆刻画而融合起来的艺术产品;《历代帝王图》是画家不断体会人物情感和气度,耗费多年心血完成的;《虾》是画家在生活之余长期观察而创造出的杰作。因此,培养学生“美学”眼睛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上学的路上,学生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宣传画、宣传语,其反映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将其与美术结合,便可以创作出具有内涵的现代美术作品;在大型的公共场所,大多都展示着绘画作品或者雕塑,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素材。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意识,让其将现代社会现象、价值观融入现代绘画中,将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为导向,为学生展现古今中外的美术发展演变历程。中国传统绘画是这一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拓展这部分的内容,丰富学生见闻,是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重点。只有把握好这一内容,才能让学生切实贴近传统,贴近艺术。
(责任编辑 柳 紫)
猜你喜欢美术鉴赏拓展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