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平
[摘 要]随着新教改的持续深入,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初中阶段的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语文教师要积极吸收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然而,目前初中语文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从生本理念出发,有效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能够展示自我、发展个性,将全面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1-0001-02
在全面素质教育变革的大潮中,教学者必须与时俱进,改变陈旧的教学思想,引进新时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语文学科教学者更要吸收全新的教学理念,优化自身教学方法,把科学的教学理念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外,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更好地掌握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知识。尽管不少教师一直以有效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为追求,以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水平为目标,但是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难题
(一)传统的教学观念
我国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考试就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都是为考试服务的,这种应试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查,换言之,只是在检测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操作技能。虽然我国早已意识到这种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在努力推行全面素质教育,但是一些学校还是没有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为了追求短期的荣誉,以提高学生的试卷分数来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在讲课过程中,教师灌输式地将中学语文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靠背诵等手段强加记忆语文知识,这种模式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到的知识又会被忘掉。这种学习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校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但是却因过分在意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没有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及时点拨、引导、提升,他们才能真正用心去读、去感悟。
(二)落后的教學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基本上是教师站在黑板前面讲课,课堂的中心就是教师,学生只是作为观众在下面听讲,遇到教师说的知识重点记下笔记,教师和学生仅通过粉笔、黑板和教材就可以完成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及沟通。教师只需将初中语文教材各方面的知识点讲透,学生机械地接受即可。新的教育理念虽然在逐渐普及,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授中,仍然存在许多传统的教学现象,好的教师最多也只是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递给学生。随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教学新理念的提出,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探索出适合现代初中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语文探索的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有限的教学水平
随着现代社会各种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教师的知识面需要不断地拓展,原有的观念和知识容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教学需要。但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没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缺少开拓进取的精神,导致自身教学水平提高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也有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念,但是在实际应用上还存在欠缺,这就需要教师有深刻的认知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教师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因为社会在进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在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体验也在变化,如果教师还是用从20世纪遗留下来的东西教这些新生代的学生,必将被淘汰。
(四)错位的课堂主体
在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授课程的主角往往是教师,学生只作为教师讲课的对象,教师课堂上讲的好坏程度也只是看教师的讲课功力,而不是看学生的有效学习程度,不会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不会顾及学生的学习前知(上课前对文本涉及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顾及学生是否真正吸收了所讲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认真听话的好孩子,是被动学习的楷模,而不是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是基础知识学习还是作文写作,都有相对应的一个模板,学生只要能够将其牢记,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这对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提倡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首先做出表率,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跟随社会的发展,秉承全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在教与学中注重教师和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关注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前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时刻清楚在讲授语文课程时的中心是初中生,要促使他们参与教学实践,着重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学《猫》的时候,学生在“探究文章情感”环节中加入了“第三只猫给我们的启示”的讨论,最后大家认为,在集体生活中不能太孤僻、冷淡、慵懒,否则容易脱离集体,引起别人的误会。教师不能在教学时用统一的模式,要尊重初中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在教学中“以生为本”概念的应用,展开多元化教学活动,培养初中生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
(二)优化落后的教学方法
当下的教育理念讲求以人为本,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手段,激发初中生的探索热情,引导他们共同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起到导演作用——重在引导、重在幕后,体现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运用语言和粉笔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中学语文讲课需求,为数不少的教材内容,仅靠教师的言辞表达,不能有效调动初中生的感官智能,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音和画面的优势进行授课,使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得到有效调动,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首先,教师为学生播放歌曲《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让学生在美妙的感觉中开始本次课程的学习。课文中对每种云的形状特点介绍得很详细,也很生动,但是只靠学生根据内容去想象,毕竟有些抽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或者动画,通过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认知,学生对不同云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语文讲课过程中,要努力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基础,这样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在欢快的气氛中探索知识,高效完成初中语文的学习。作为初中生,他们普遍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凭借与初中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增加对他们的了解,按照初中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采取适当的讲课方式,使初中生愿意学习语文。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进行积极的思考,切身体验对知识的获取历程,自主完成语文知识积累,在和谐的氛围中促使学生思路清晰化,实现高效的学习。比如在讲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时,题目中的“爸爸”二字,本身就容易带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可播放《父亲》这首歌,渲染浓浓的父爱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父亲做过的让自己感动的小事。由此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对父亲的情感表达中,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希望长高变成大人吗?希望”学生纷纷做出回答,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希望赶快长高,教师进行归纳:“同学们都希望长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本篇文章的主人公也希望长大,同时却害怕长大,为什么呢?”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开始和教师共同探索文章中的这个爸爸身上所发生的事。
(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语文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文章内容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这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学习热情,活跃初中生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时会事半功倍,并产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当然,凸显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就被边缘化,而是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同时,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挖掘教学素材,通过丰富的情境教学,帮助学生較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惠子相梁》这篇古文的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初中阶段学生的古文基础比较薄弱,对其中的一些词句难以理解,教师在做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其改写为剧本的形式,设计好角色的对话和动作,由学生分角色将故事表演出来。学生通过欣赏表演,轻松掌握文章内容,再学习其中的文言文语句,就容易理解得多。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教与学都变得活泼有趣,初中生自然而然地开启自主探究模式,在教师的课程教授中成为主体,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研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其他如《范进中举》《皇帝的新装》《杞人忧天》等课文的讲授,都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激发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初中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语文知识探究,与教师共同参与中学语文的课程学习。让初中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高效完成语文知识的汲取,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通过对初中生探索未知能力的培养,完成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
(责任编辑 诺 依)
猜你喜欢以学定教以生为本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