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文
[摘 要]通过提升重视程度,维护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公信力,解决对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计划不周密等问题;通过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执行力,解决对信息化工作迟疑、学习不够的问题;通过建设共享校园,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创造力,解决教师各自为战、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1-0066-01
偏远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往往存在本文所述的问题。应立足本校实际,抓准信息化建设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契合点。
问题一:个别学校仍然存在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计划不周密、规划不长远等突出问题。
策略:提升重視程度,维护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公信力。
1.明确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学校要明确校长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升信息化工作的校长责任意识,加大领导责任追究力度。
2.成立机构,分化机构责任。学校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级领导—分管处室—教研组”的三级管理体系,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管理模式,力争达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管理目标。
3.建章立制,细化管理要求。依据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年度计划》。然后再依据“计划”,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或办法,将各种要求细化于制度或办法中,以便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评价与考核。
问题二:一线教师受当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迟疑,瞻前顾后,裹足不前;或受能力所限,对教育信息技术学习不够,应用生疏,效果不好。
策略: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尽可能多地选派教师参加省级、市级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课程资源整合的有关培训,并适时在校内组织开展二级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计算机设备、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的使用和维护等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比出来,报上去”,以活动为抓手,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学校要积极开展课件、教具、论文、课程整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体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教学等评优活动,同时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教育信息技术比赛。每次活动都要有实施方案、评比办法、奖惩制度,凡是上报参加省级、市级、县级教育教学信息技术比赛的作品,都是学校内部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所以有必要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应用能力。
问题三: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安排不好,导致教师各自为战,不能充分发挥模范带头、示范引领作用,更不能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没有使优质资源共享共建,造成工作重复、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策略:建设共享校园,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创造力。
1.各展所长,建设有学科特点的资源信息库,实现优质资源科科通。要求同级同学科成立备课组,坚持“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集体备课,分头制作课件,查找教学资源,力争实现优质资源在同一学科、同一年级、不同班级之间适时共享,逐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学效果。
2.交流协作,建设有学校特色的资源信息库,实现库存资源全校通。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定期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和讨论,选择技术与资源相对成熟的学科,加入学校资源库,组建本学科的校级资源库雏形。试验性地开展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间的共建共享,最终形成“校级资源库”,实现全校范围内的“无科界”资源共享、互动互助。
3.典型带动,建设有影响力的名师资源信息库,实现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要以当地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由各学科名师领衔,教研员带头,建立名师个人网站,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定期上传教育教学资料。条件成熟的学校尝试构建“网络教研”平台,积极参与网络研修、网络备课,带动同学科教师共建共享,互利互惠。形成从“点”到“线”,连“线”成“面”,再从“面”到“体”的发展过程,逐步建立“学校—各处室—个人”网页的链接,初步建立“个人—学科组—学校”的教育资源整合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面对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信息化技术革命,只要学校能开源节流、全力以赴,就一定能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高效、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斯 陌)
猜你喜欢信息化策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