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文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课堂要打破陈规,突出趣味、情感、审美力。一堂好课,不但要求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晰,还要有所创新,让语文课堂更“有味”。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味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4-0024-01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小组合作的泛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似乎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殊不知,在过多地关注这些外在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原本语文课堂应该有的内涵被忽略了,生动的课堂渐渐变得呆板乏味。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让语文课堂更“有味”呢?
一、学之有味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堂“有味”的语文课,课堂氛围一定是轻松愉快的。要让学生感到学的知识很有趣,主动地去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让学生学得更“有味”呢?
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以改变先介绍作者,然后解读生字词等传统的上课模式,而先以导语“同学们,你们身边有没有一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存在?他们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深刻记忆?”来引出这篇课文。相信几乎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类似长妈妈这样的长者,或亲切,或笨拙,但他(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善良。通过这样的导语来引出这篇文章,可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入课文。而后,在分析阿长的形象前,可以找一些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力,模仿文中阿长的样子,包括她的语言、动作、神情等。让其他学生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像,模仿最佳者给予奖励。这样就很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机械化地接受知识,而是随着教师的指引,更深入地理解文中的重点人物形象,把自己充分融入课堂的活跃氛围里,体会到“有味”课堂的魅力。
只有教师发挥出自身的指导作用,使课堂“活”起来,知识才能在学生的主动建构下变得更容易被掌握。在这样“有味”的课堂中进行学习,教学效果怎能不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怎么不进步?学之有味,方能教之所成。
二、言之有味
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审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一定要充满趣味,饱含热情,富有美感,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学《雨中登泰山》时,课堂开始,教师要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然后,放慢语速,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提出问题。让学生静心思考,浏览课文,在文中寻求答案。这是第一个波峰。而后学生举手发言,用他们生动的语言描绘自己想象的奇景。这是第二个波峰。接着立即过渡到:“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作者沿途看到了哪些奇景?”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抢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这是第三个波峰。最后,用鼓动性的语言,让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边“攀登”边谈感受。此时,加快节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么绝顶会是怎样的风光呢?请同学们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抓住其中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着回答,课堂气氛积极活跃,把教学推向最高潮。
这里的言之有味,不但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充满吸引力,同时教学节奏也要和谐统一。语文的教学节奏追求整体艺术之美,它要求教师全面安排,综合考虑,使课堂各项构成搭配合理,穿插得当,衔接自然,才能让课堂充满和谐美。
三、立足情感
語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拥有着丰富的情感色彩。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去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品读这些情感,那么学生就很难对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景物、故事情节等产生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使学生与教师、课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父爱或者母爱的亲情图片,让学生回答从这些图片中看出了什么,有什么心得体会。接着分析课文重点内容,即父亲爬上月台为作者买橘子,而后在车站送别作者。思考:作者肥胖的父亲有着怎样的动作神态?作者看见父亲的背影时,心里有着怎样的波动起伏?然后,让学生回答他们的父亲有着怎样的外貌、性格特点,为他们做过什么印象深刻的感动事迹。课堂即将结束时,再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在感人肺腑的歌声里,体会那沉默深切、如高山一般的父爱。
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被传诵不衰,是因为它们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凝聚着作者的情感体验、浓浓心血,从而激发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而感情,是理解作品的良方。只有充满情感的课堂,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只要做到了“学之有味”“言之有味”“立足情感”,语文课堂自然妙趣横生,深切动人。“有味”的语文课堂是我们共同追寻的理想,这样的课堂富有诗意,其乐融融,教师善于去传授,学生乐于去投入。
(责任编辑 柳 紫)
猜你喜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