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泽志
[摘 要]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能敏锐地发现班级中一丝丝的风吹草动,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在平等沟通中消弭“破窗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在防微杜渐中修缮“破窗行为”;整合多种力量,在齐抓共管中防止“破窗行为”,从而在谨防“破窗行为”中促进班级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平等沟通;防微杜渐;齐抓共管;破窗效应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1-0082-01
1969年,美国著名行为心理学家辛巴杜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两辆相同的汽车停在不同的地方,一辆完好无损,一辆却被砸碎了玻璃。之后,玻璃碎了的车子就被盗走了。一个星期后,他也砸碎了那辆完好车子的窗户,几个小时刚过,车子就被人偷走了。这种破坏窗户的行为会给人一种严重的错乱与无序感,极度容易引发他人犯罪。这个发现后来被人称为“破窗效应”。其实,在初中班级管理中,也经常会出现各种版本的“破窗效应”。因此,班主任要能敏锐地发现班级中一丝丝的风吹草动,并修缮每一次的“破窗行为”,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
一、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在平等沟通中消弭“破窗行为”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班主任是与学生走得最近的教育工作者,这也为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行为状态提供了较好的契机。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随时佩戴好“显微镜”,从学生每一个细节的行为背后,发现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小甄是我班中的一名问题学生,早年由于父母的离异,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从初中以来他就是一个“刺头”,加之父亲的教育也缺乏正确的方法,导致他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这学期刚开学,我特意将他的座位安排在靠讲台的前排,没有想到他竟然主动找到我,要将自己的座位调整到最后一排。回想起他的家庭情况和長期表现,我发现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破窗效应”已经有了新的讯号。我及时与小甄进行平等沟通,先是了解了他家庭的近况,对其在学习上的平稳过渡也大加褒奖,随后我还进行了专门的家访,并多次在班级全体学生面前赞扬他的表现。没想到一个月之后,小甄主动推开我办公室的门,和我促膝长谈了一个多小时,讲述了自己成长的困惑和家庭的变化。看着他讲完之后轻松洒脱地离开,我长舒了一口气。
二、及时发现问题,在防微杜渐中修缮“破窗行为”
有时由于种种原因,班主任并不一定能够发现第一块“破窗”形成的预兆,丧失了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的最好机会。这时班主任应该凭借自身敏锐的意识,对已经形成的“破窗”进行准确定位并当机立断,防止其影响范畴的扩大。班主任需要在第一时间引导学生对行为进行解剖与分析,防止“蚁穴”造成“千里之堤”的土崩瓦解。
例如,我刚刚接手一个班级时,一名学生在体育活动课中请假,说是自己感冒不舒服,不能跑步。从保护学生身体的角度出发,我立即准允,该生则回到教室做起了作业。可问题来了,后来一连好几天都陆续有学生请假,理由都是相同的——身体不舒服。按理说,我批准了第一个人,没有拒绝后来者的理由。但如果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班级体育活动的常规,更为重要的是这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我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些请假的学生更多的是想节约出时间回到教室完成各科的书面作业。虽然教师人为地帮助学生打破了第一扇“窗”,但好在及时发现并进行了这样的修缮:要求学生如果身体不适,只要来到学校就需要跟随大部队同时达到操场,观看其他学生活动,也可以根据具体的身体情况,完成力所能及的活动。正是在这样的策略下,请假现象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三、整合多种力量,在齐抓共管中防止“破窗行为”
初中生由于心理活动剧烈,彼此联系紧密,很多班级中出现的“破窗行为”看似是由个体学生造成的,但其必定有内在的认知联系,绝不是孤立的单一事件,引发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会了拉帮结派,在班集体中搞小团体;有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管理不够及时到位,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还有的学生由于从小疏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常常在班级中放纵自己的行为,影响班级良好氛围的形成。因此,作为班主任,就应该努力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相关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利用社会上良好的风气,让学生始终浸润在正面的氛围中成长;通过多种途径引领家长在忙于自身事业的同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留给孩子。同时,班主任也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与学生多沟通,引导学生能够自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只有借助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力量,齐抓共管,班主任才能有效地阻止班集体中的“破窗行为”。
总而言之,美国学者辛巴杜所创设的“破窗效应”对于初中班级管理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班主任需要从氛围的营造、制度的完善、平等的沟通入手,严格控制学生可能出现的“破窗行为”,从而不断促进班级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序性。
(责任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