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春
[摘 要]经典诵读是重要的语文学习素养,教师需要优化教学设计,以提升学生的诵读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初读感知,创新诵读情境,拓展诵读训练,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创新设计,以引发学生诵读兴趣,使其在自觉参与训练的同时,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4-0015-01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经典文本,为经典诵读创造了良好条件。所谓经典诵读,是对文本展开的朗读、背诵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质的重要方法。“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诵读经典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文本初读,构建诵读认知基础
面对经典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基本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诵读,不仅使学生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尽快进入诵读状态。经典文本之所以被冠以经典之称,自然有其经典所在。学生在初读感知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度探寻挖掘,同时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诵读技巧和方法。首先,确定诵读基调,这是情感定位的基本操作。无论什么文本,都有自己的情感表达,只有确定文本和作者情感脉络,才能调整好诵读姿态。其次,熟悉文本,诵读要建立在熟读的基础之上,如果还存在文字梳理问题,这样的诵读训练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找出经典的描写语段,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很快就找到一些语句:“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教师跟进解读:这些语句大都灵动,富有生命力,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在诵读时,需要倾注浓浓关爱之情。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展开仿读训练,然后及时矫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诵读学习,渐渐找到诵读感觉,朗读水平显著提高。
教师对经典文段展开意义讲解,帮助学生找到诵读情感基调,并通过范读,给学生以明晰的学习方向。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体验中,诵读感知快速建立起来。
二、创新情境,优化诵读引导策略
初中生诵读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所谓诵读,其实是一种“装腔作势”,表演成分多了一些。诵读需要学生情感和文本情感形成多重共鸣,只有文本思维和学生思维的高度契合,才能彰显经典诵读内涵。抑扬顿挫是诵读的基本技巧,学生要将其与经典诵读高度融合,使这些技巧发挥得恰到好处。教师在具体引导时,不妨多进行诵读示范展示。播放诵读音频、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都是可选择的教学引导方法。让学生在倾听基础上自行体会,引发学生心底的情感认知共鸣,这样经典诵读才能收到实效。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其描写堪称妙绝,也是经典诵读的最适宜文本素材。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读配乐,让学生跟随仿读。学生大多被示范朗读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展开模仿性学习。为让学生对诵读有更多认知,教师专门就诵读技巧展开详细讲解:诵读是将作品以声音形式展示给大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誦读不仅要给出情感定位,还要注意对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的把握,诵读不宜过快,要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诵读虽然有表演的特征,但诵读时要注意减少表演意识,唯有真情付出,才能形成重要感染力量。
教师为学生播放配乐示范朗读,给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因为有了样子可以观照,学生的学习体验才会更为真切。特别是多种诵读技巧展示,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三、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诵读品质
经典诵读需要学生多体会,更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诵读意识,提升诵读品质。在诵读训练时,让学生开展互动式诵读、课堂展示式诵读,或者是给学生制作诵读视频,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诵读训练的热情。教师还要发动学生展开更为广泛的诵读训练,搜集课外经典文本,展开个性诵读训练,以顺利构建诵读学习认知,培养良好诵读习惯。
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理清文本要义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接着教师布置诵读训练任务:开展小组朗读竞赛,即每个小组挑选一名选手参与班级诵读比赛。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小组诵读初试活动,小组组长则负责选拔,这样课堂诵读学习被推向高潮。小组诵读结束后,教师让各个小组展开诵读经验交流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和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诵读比赛,为学生营造了适宜的训练环境,给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成长机会。
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资源非常丰富,为学生展开多元诵读创造了良好条件。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优化诵读引导策略,符合学生的学习诉求,具有巨大探索时空,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潜心研究探索。
(责任编辑 柳 紫)
猜你喜欢经典阅读教学设计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