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军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材解读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探索新的方法,实现对教材的透彻理解。教师解读教材时应注意贯彻落实文本解读的“一新两度”,即有新意,有温度,有深度。
[关键词]文本解读;新意;温度;深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4-0034-01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语言技能,提高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应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帮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把握文章结构、领悟文章情感,对文本实现由表象向内在的理解与认识,促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师解读教材时应注意贯彻落实文本解读的“一新两度”,即有新意,有温度,有深度。
一、立足美点,教学有新意
对于唯美的文学作品,要多角度解读,多线条解读,发现文本的美之所在,并把这种美的解读转化成教学内容,带给学生美的思考、美的感悟。例如,余映潮老师在解讀和设计朱自清的散文《春》这一课时,就做到了立足美点,创新教学。他在第二课时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安排了精段欣赏——“春花图”十美欣赏。教师举出范例,学生欣赏、思考,品味此精段的美。在随后的课堂交流发言中,师生、生生对话的内容可涵盖情感之美、构图之美、色彩之美、字词之美、句式之美、音韵之美、修辞之美、虚实之美、动静之美、主次之美。
通过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并立足美点品析作品,让学生足足过了一把瘾。学生带着对美文的真挚情意、真心喜爱,形成了美的体验,并从谋篇布局到字词句段到艺术手法,读阅收获可谓丰满而殷实。
又如,余映潮老师在解读和设计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也是立足美点,教学充满新意。他设计了一个说读活动,即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自由表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用优美的句式小结济南冬天的不同侧面的特点:城之美、山之美、雪之美、水之美。这个说读活动是从宏观的角度、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的,这四美实现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又为后面的品读活动做了铺垫。
诸如这样美读美品的课例还有很多,着实需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去发现、去解读、去挖掘、去品析,并注意立足美点,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这不仅能让学生感悟、体验文本的美景美情,触发学生情感,还能促进学生语言运用,从而把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二、关注细节,教学有温度
所谓有温度就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心里要有情感、有学生。也就是教师能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及课堂活动。教学应以学生是否能明白、是否有收获为评价标准,而不是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为评价标准。我在解读和设计《勇气》这一课时,就关注到这样一些细节:一是学生对国外文学作品的了解不多;二是学生对《勇气》揭示的主题较难理解;三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所折射出的士兵的不同生命观。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思路:《勇气》中的两个人物,各表现出了不同的勇气。法国妇女深明大义,在承受失去丈夫的巨大痛苦时,再次救助美国兵,这是一种崇高的对正义以及和平的信仰。她心里向往和平宁静的生活,因此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美国兵,就是希望早日结束战争,早日打败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和平的愿望。崇高的信仰带给她勇气。而美国兵则表现出了顽强的求生意志,尽全力保全生命去完成任务,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一个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给他的勇气。这样的解读充满了温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
三、深挖文本,教学有深度
所谓深度就是教师解读文本时,要善于走入文本深处,突破文本表面意思,这样才能探查、体悟到文本的隐意和内涵,使教学有深度。刘思远老师在解读小思的《蝉》这篇散文时,紧紧扣住文中“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活过”这句“文眼”,分析什么叫“好好活过”,并从字面得出结论:为了延续生命。但刘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对字面表层意思的理解上,而是深挖文本背后隐藏的哲理——“好好活过”还意味着要让自己短暂的生命发光,要用自己短暂的生命歌唱;“好好活过”意味着相信不理解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误解”是生活的常态,应坚信“误解”终会冰释。刘老师正是突破对文本表面意义的解读,从字面走向文本深处,才挖掘出这一层深意的。这样富有深意的解读是带领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师个人文本解读是否深入、到位,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为我所用式”的文本解读,教师必须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必须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必须根据具体班级的学生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并注意文体特征及转化方式;在解读本文并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同时,注意“创新、温度和深度”。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开创新的格局。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新意文本解读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