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燕红
[摘 要]在贯彻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改中,美术鉴赏课作为必修课程,所担负的美育功能更加明确。教师要注重学生美术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深入理解美术核心素养,将美术鉴赏课程的育人功能与美术核心素养进行最直接的关联,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关键词]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4-0036-01
我校在艺术课程领域开展了名画鉴赏的微课程,校园网微型课程板块发布了部分名画作品供学生鉴赏。在此基础上,笔者在美术课上开展一课一名画鉴赏,每节课展示学生小组对名画的鉴赏成果。通过名画鉴赏教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升体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鉴赏能力。下面,笔者就鉴赏名画《清明上河图》教学进行的一系列思考,与同行探讨。
一、注重美术基础知识,理解作品艺术语言
对经典名画的鉴赏,离不开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通过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积累和美术鉴赏的经验,再加上美术鉴赏教材中美术鉴赏理论知识的掌握,才能顺利进行名画的鉴赏。《清明上河图》属于中国画,要指导学生了解线条、笔墨、章法、留白、明暗、透视等中国画的知识。例如线条,它最能迅速灵活地捕捉一切物体的形象,而且用线来刻画物体形象最为明确和概括。中国画中的線条用毛笔表现,因此线条更有千变万化的笔墨趣味,可以让学生观察线条的粗细变化、虚实对比等。同时可以临摹作品,从而深入体会线条,感受中国画的笔墨意韵。中国画的色彩以墨色为主,宋朝以后,文人士大夫推崇墨色的简洁高雅,艺术性是自然界真实色彩所不及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清明上河图》淡雅的墨色,感受中国画的意境。中国画的透视,不局限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则,不拘泥于一个视点,选取不同视点的景致,经过画家主观处理,创造出比单个视点所看到的更美的景致。这种透视方法被称为“散点透视法”。因此,透视的知识,可以通过与西方作品焦点透视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从而看到散点透视带来的画面效果。
二、拓展美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重塑作品
为了加深学生对名画作品的理解,可以开展鉴赏教学与创作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活动,给学生美术表现能力提升的机会。深入鉴赏《清明上河图》后,可开展学生创作表现的实践课程。每个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根据《清明上河图》临摹或创作一幅作品,形式手法不限,感受张择端当时的精神情感,重现北宋繁华。作品完成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用美术术语交流感受。通过组织这类鉴赏与创作相结合的活动,学生可以比较深入地体验画家的创作过程、理解名画作品的精神内涵,拓展美术表现能力,体验创意实践过程。
三、培养文化理解能力,鉴赏判断名画作品
对于作品的鉴赏,不能仅停留在视觉层面上。要深入判断作品,探究作品与文化、自然、生活世界、民族传统的关系。名画的作者都是生活在特定时空中、有其特有的主观态度和审美追求的,深入探究画家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是深入鉴赏名画的突破口。对于《清明上河图》的深入鉴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此画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原因是什么?画家的绘画手法是什么?与同时代画家的绘画手法有不同吗?画家的动机是什么?是仅仅真实表现北宋汴梁的繁华,还是另有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通过叙述、描写、讲解、辩论的方式进行鉴赏交流,表达审美感受。鼓励学生通过写随感、评论的方式使美术鉴赏步步深入,最后就作品的题材、形式要素、设计原则、人文思想、个人喜好等方面整理成文,完成审美判断素养。
以上是笔者对于新一轮课改形式下通过名画鉴赏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能力教学的思考,之所以鉴赏名画作品,是因为名画有着深远影响和巨大价值。它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作者的绘画功底上,画家精湛的绘画,自成一格的风格,与众不同;最重要的是画家的作品用艺术的手法体现出特定的精神和思想,这对于美术核心素养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高中美术培养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