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
[摘 要]针对当下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尴尬状况,重新审视了自读课文的价值,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教师总结了以问题为核心的自读课文教学策略,并在该策略的可操作性、通用性上作了检验。
[关键词]自读课文;问题;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0-0027-01
把握和选取有效的自读课文教学策略,对于促进讲读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简约而不简单”就是教师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问题为核心的自主探究教学策略”,该策略基本框架如下。
学生:明确问题—有效预习—情境唤起—交流展示—应用拓展
教师:抓住核心—布置问题—激趣导入—评价归纳—激活思维
按照此策略,我设计了七年级下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课,下面简要将该自读课文教学流程加以阐述。
第一步:抓住核心、明确问题、思考教学设计。在读完课文后我发现,这篇文章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其文章目的在于重建鲁迅形象,让学生认识一个更加可亲可敬的鲁迅。第二,文章篇幅较长,结构非常散,属于随性式的回忆片段堆砌。所以,通过文章认识鲁迅是教学的重点,文章长而零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把该课核心问题设为:我们通过课文认识了怎样一个全新的鲁迅?再把这个大问题分解为:原来我们熟悉的鲁迅是什么样的身份?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有了哪些新的身份?如何评价在这些身份下鲁迅的形象特点?
第二步:为学生布置预习小论文。布置前,我明确了论文思路和要求。首先,请学生说说印象中的鲁迅是什么身份(我在批阅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对鲁迅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身份非常熟悉)。其次,请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鲁迅有了哪些我们不是很熟悉的身份(学生发现文中鲁迅扮演了朋友、普通人、父亲、青年导师、作家等等不同的角色)。最后,学生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去思考在这些身份下,对鲁迅有了什么样的全新评价和认识。
第三步:导入环节。我以陈丹青的《鲁迅是个“好玩”的人》一文作为开头,学生一下子被鲁迅“好玩”这个评价吸引住了,激起了他们想要在文章中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急于想了解鲁迅生活中是不是真的颠覆常态,真的好玩。这样的导入,为下一步的课堂互动讨论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步:交流展示,评价启发环节。我首先和学生一起梳理了鲁迅在文章中有哪些角色和身份。接着,由学生针对每一个身份结合内容进行评价,其余学生认真聆听,然后补充和质疑。在不断的展示与思维碰撞中,学生对鲁迅的印象更加清晰而全面,对文章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第五步:拓展延伸环节。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假设你在与一个极其讨厌鲁迅文章的同学聊天,应该怎样根据这篇文章所了解的内容,开导该名同学,让他重新认识和接受这位伟大的作家?具体办法是:同桌合作,进行口语交际模拟,一名学生扮演不喜欢鲁迅的角色,另外一名学生进行开导,最后选出最好的几对在全班作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学生能够主动用这篇文章的内容来重新建构鲁迅的形象,情感上对鲁迅产生了亲近感,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学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好比扶孩子走路,能放手时坚决放手,是一条规律”。他还指出,“所有各级各类学校以及补习、进修机构的主要职能,全都在引导来学的人向自学方面不断进展”“老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总之,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掌握恰当的教学策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讲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充分发挥语文自读课的功能,使学生在语文自读课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终能达到叶圣陶所说的:“凡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自能读书”的程度,真正让“自读”不再成“白读”。endprint
猜你喜欢自主探究教学策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