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欣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中,“景”与“情”是构成诗歌意境美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情景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高中生鉴赏古诗词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常见情景关系极易混淆,难以分辨,教师主要针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和以景结情四种情景关系进行辨析并辅以对应练习,通过梳理答题步骤加以巩固和提高。
[关键词]古典诗歌;情景关系;辨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6-0009-03
古典诗词的抒情方式一般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从委婉含蓄的角度而言,诗人多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传达情感,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这种媒介可以是景,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件。谢榛有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媒介就是景,也可以说是意象,由意象的组合营造意境,在意境氛围中传达情感,由此就形成了不同的情景关系,它们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尽相同。近几年高考中情景关系作为考点频频出现,而且综合性较强,答案中往往涉及形象、意境、情感、效果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审美。对学生而言,难点主要源于两方面:情景关系的辨别、答题要点的全面和规范。对此,本文将重点辨析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和以景结情四种常考的情景关系,同时配合练习对答题要点进行梳理和规范。
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诠释过两种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相对照来说,借景抒情可以理解为“有我之境”,寓情于景则可以理解为“无我之境”。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的由来是“先有情,后有景”,因为诗人已有某种特殊的或复杂的情感于心中涌动,故所见之景“皆着我之色彩”,所写景物也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性。读者则可以通过把握典型意象色彩和意境氛围明确感知诗人的情感,此为借景抒情。例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之景,秋风是“急”的,猿声是“哀”的,小洲是“清”的,沙是“白”的,无边的“落木萧萧”,不尽的“长江滚滚”,诗人运用视听感受、动静描写将一系列意象均附上凄凉萧索之色彩,而这种明显的主观倾向实则源于后两联中“悲秋”“作客”“多病”“艰难苦恨”“潦倒”等情感体验。秋天不一定可悲,但是当年迈多病,寄居异乡,生活困顿潦倒的诗人登楼远眺之时,心中郁积已久的悲怆凄凉,就像落叶和江水一般,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眼前之景“皆着我之色彩”,景与情紧密交融,诗意更加深沉而富有张力。
再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借助典型意象“秋风”萧萧,“雁群”南去,表达“孤客”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中第二句即点明情感“客愁新”,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远眺旷野无人,感受只有一轮孤月与自己亲近,孤寂之情似乎寻得了慰藉,却也更添寂寥。
答题练习: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問: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怎样的情景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①这首诗的尾联是借景抒情。
②(借什么景——抓意象、品意境)诗人滞留异乡,思念妻子,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的“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情态。
③(抒什么情——明情感)诗人借此抒发心中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和寥落愁绪,(艺术效果)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小结:借景抒情的诗作,往往在诗句中“既见景又见情”,景物描写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或者运用典型意象,比如“西风”“黄叶”“梧桐”“杜鹃”等;情感表露则可找到“情感关键词”作为依据,比如“愁”“悲”“客”“孤”“喜”“霜鬓”等。
二、寓情于景
相对于借景抒情而言,寓情于景的手法则明显表现为“只见景,不见情”,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巧妙地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正面不着一字,“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者找不到“情感关键词”,需仔细分析体会,于意境中品读诗人情感。寓情于景使景与情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所以“情景交融”通常与“寓情于景”连用,用来表达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这也是王国维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例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句句写景,却句句含情。诗人不着一字之情感,读者却在阅读时明显能够感受到轻松明快的基调和诗人兴奋愉悦的心情。这是作者在流放夜郎国的途中突然被大赦,从水路返家时所写的,那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全部融汇在写景之中。再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表面上看这首小诗四句都在写景,但细细品读就可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前两句写诗人最是喜爱自甘寂寞的涧边野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后两句写春潮不断上涨,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蕴含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恬淡胸襟和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本诗重在写景,却暗中含情,使诗意更加深远而耐人寻味,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endprint
答题练习: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萋萋,草木衰飒。
问: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
答:①本诗的情景关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写了什么景)诗人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衰飒的野草,山间清泉任其流逝,烂漫的山花无人欣赏,虽鸟语婉转却也是兀自空啼,一切是那么的寂静荒凉,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境。
③(蕴含什么情)全诗不露丝毫情意,却句句是情、字字关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的深沉叹惋。
小结:寓情于景的明显特征在于全诗重在写景,通过意境烘托心境,继而表达情感,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等诗句,都需要读者在字里行间细细琢磨咀嚼,在脑海之中形成画面,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体验。
三、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重点在于一个“触”字,即先见景,后有情,情感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本来心情平静,由于偶然的外界景物的刺激,触发了心中的某种情感油然而生,继而开始抒情。典型的触景生情诗作,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关键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为“触景”,“何人不起故园情”是为“生情”。诗人在洛城春夜偶然间听到的悠悠笛声,触发了心底的思乡之情。再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见”二字是触景生情的关键,原本闺中“不知愁”的少妇于明媚春日精心装扮登上高楼,忽然抬头看见杨柳春色,继而触发一系列的联想与心理变化,她也许会想起与丈夫依依惜别的场景,也许会想起平日夫妻恩爱的生活场景,也许还会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慢慢消逝……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
答题练习: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问: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①主要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②(触什么景——抓意象、品意境)诗人无聊远望,看见杳杳平川、野渡无人、孤舟横斜、荒村断霭、古寺流莺,一派萧条空旷之境。
③(生什么情——明情感)诗人不免心头一“惊”,这不正是远在渭水的家乡田园之景吗?从而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小结:触景生情手法的分辨关键在于细心品读,抓住触发情感“从无到有”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比如《春日登楼怀归》中的“聊引望”“忽自惊”,进而分析诗人“惊”的原因,明确思乡之情的由来。再如“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显然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在面对岳飞墓时自然而然触发的情感。
四、 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特点,常见于诗歌末尾。它是指诗歌在叙事、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耐人咀嚼,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南宋沈义父在其词学理论专著《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典型的以景结情手法,如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前三句以“琵琶新声”抒写“别情”与“边愁”,正当读者寻味这缭乱的愁緒如何“听不尽”之时,诗人却宕开一笔,以景结情,描绘一幅月照长城、悲凉壮阔的莽苍画面,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韵味,比直接抒情更有感染力,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另如王昌龄《送十五舅》:“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本诗第三句直接抒情,抒发离愁别绪的无穷无尽,第四句转而写景,描绘寒露挂草根,昆虫空悲鸣的视听画面,以景结情,余韵悠长。再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此诗首联写景,中间两联借咏怀古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虚写想象之景,待明日高挂帆席是要做什么呢?诗人并没有回答,而是以一句“枫叶落纷纷”之景将全诗的惆怅之情淋漓尽致地烘托出来。
答题练习: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问:这首诗末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①此诗末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②(末句的不同之处)本诗前三句写诗人在残灯孤影下听闻友人被贬谪的消息时陡然一惊,不顾自己身体抱恙,病中“惊坐”为友人担心,末句却宕开一笔转而写景,描写暗风涌动,吹雨入窗的寒凉之景。
③(结了什么情)烘托诗人此时心境的低落与悲凉,同时以“暗风吹雨”暗喻友人白居易蒙冤被贬,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和面对友人遭难却无能为力的无奈悲痛之情。(艺术效果)以景结情,戛然而止,使情感更加深沉,意蕴更加悠长。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答题时应避免定式思维,并不是所有末句写景的诗歌都是“以景结情”,还应整体把握诗歌抒写脉络加以辨别。以景结情手法往往在诗中会出现一个“断点”,即前句叙事、抒情或议论,后句本应继续承接一以贯之,诗人却故意戛然而止,转而写景,将一切情感表达都凝注于这句“景语”之中,且此句写景多出现于诗歌末句,方可达到想象无尽、意蕴无穷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在运用情与景的关系时,往往将多种方法综合应用。以上四种情景关系,既相互区别有时也会交叉重叠,它们的界限并不是完全分明的。高考中涉及情景关系的考查一般会针对那些具有典型性的诗句,学生需掌握基本的区分方法,细心斟酌,多读多练,则可以准确判明景与情的关系,规范地答好主观鉴赏题。仅以以上四种情况对情景关系作简要的辨析。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古典诗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