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红
[摘 要]“互联网+”与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课堂结合,创造一种更有效、更有趣的数学教与学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空间和时间,但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中职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6-0092-022
随着各个学校互联网及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教育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时代,因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改变了传统课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大增加了学与教的乐趣。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师与学生沟通和活动的空间。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行备课,通过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灌输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但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平台,它的作用是积极而长远的,非常有意义。
一、“互联网+”提出的背景
在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坚持开放共享原则,这一理念逐步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教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这是不是表明从此不再需要课堂教學了呢? 2015年6月14日举办的“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河北峰会上,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围绕“互联网+”教育这个中心议题,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互联网+”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且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互联网+”对中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
早期,教师对互联网的理解还不深刻,使用不熟练,仅限于从互联网下载比较好的PPT课件来辅助教学,就发现了学生喜欢PPT带来的视觉享受。慢慢地大家已经适应用课件上课的模式,PPT的制作越来越精美,功能也更加多样化。比如101教育PPT,通过扫描二维码,教师可以直接将手机与电脑连接,在课堂上拍摄学生的作业,随时传到大屏幕上展示。再如师生的交流,从一开始的局限于课堂,到后来通过QQ平台,教师可以发送课前预习任务,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接着又出现了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师使用录屏软件去录制PPT演示文稿和实时讲解的音频,然后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学生进行预习,改变了 “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教学方式。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是:如果有学生因病因事缺席也不用担心,可以借助教学视频进行补课。现在的数学教学模式变成“课前在家听、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并且在视频中间穿插提问;课堂上进行生生、师生互动,然后进行课堂限时训练;课后若有不会的仍然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互联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大大增强了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师也能更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当然还有慕课、雨课堂等各种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虽然很多教师知道“互联网+”有多重要,可是他们真的不知道怎么“+”。
三、“互联网+”时代的数学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丰富多样的“互联网+”教育教学形式的出现,带来了中职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课堂中,比较大的问题是信息的传递方向往往是单向的,教师无法对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有明确的把握。另外,教师所认为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速度往往是不一致的,而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如何调整进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之前很火的慕课让大家在怀疑:是否已经不需要实体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全部在互联网上完成?而雨课堂的出现是让实体课堂不可被慕课替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既有智慧的碰撞,又有情感的交流。通过手机,学生课上可以很直接地按“不懂”而不用担心尴尬,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课后发送的PPT资料则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相当于教师随时随地在身边,这是传统课堂无法办到的;对教师而言,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雨课堂将课前一课和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这一切的实现,只基于教师与学生最熟悉的 PowerPoint和微信。
(二)以“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为例,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数学教学模式
1.课前的师生互动——学生课前通过任务单和视频进行预习
学校在各教学区域均有无线网络,教师和学生能够随时上网共享、下载资源,学生亦可进行在线学习。以雨课堂为例,课前,教师将班级的二维码分享给学生,学生扫码进入,教师打开PPT,找到雨课堂,将课前预习单和如何用几何画板制作椭圆形成过程的微课教学视频资料推送给学生,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前的预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能够更好地支持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环环相扣,更具有完整性。课前的知识传授需要达到甚至超越传统课堂中教师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效果。
2.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学生动手、动脑参与课堂
观看微课视频在课前完成,问题解决和知识内化则在课上通过师生、生生讨论与交流完成。课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应用几何画板绘制椭圆的形成过程,信息技术的直观化、动态化、可视化等优点提升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深度。学生通过观察动图,小组合作总结椭圆的定义,可以利用手机抢答,将自己的答案通过手机发送给教师,或者教师拍摄学生的答案直接发送到大屏幕上展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哪里不懂点哪里”。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遇到难点可以随时让教师了解他们哪里不懂,当然若有学生愿意,可当小老师来给其他同学讲解。学生讲的过程不仅仅是说,更需要思维的深层次参与,包括如何对所讲内容进行组织、梳理、加工,如何准确清晰地表达等等,对主讲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教师需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课上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你做我看”环节,学生学习了定义和标准方程到底会不会用呢?在课内的限时训练环节推送试卷,随时收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紧张感,提高其注意力,教师也可及时进行评价。
3.课后的师生互动—学生课后随时随地学习
学生可以完成更高层次的问题探究和知识拓展,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拓展题,也可以将课件推送给学生,学生在课上没有掌握的内容,课后可以继续学习。在“互联网+”背景下,习题不再仅仅局限于被各类教科书反复使用的练习题,而是可以参考集世界范围的数学教师和数学专家的智慧提供的创新型数学问题。甚至学生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班级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不同地方的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学习。
当然,“互联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但是教师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慢慢在进步。因为“互联网+”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学生更能尝试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为教师提供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多种学习数学的方法,因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怎样实现“互联网+”和数学学与教的深层融合,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全体数学教师和全体教育人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特约编辑 诺 依)endprint
猜你喜欢中职数学互联网+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