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文功
[摘 要]新时期,在农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新师德建设机制,进一步推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谐教师的关系,以完善的监督机制护航师德建设。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6-0079-02
教师承担的任务,不是单纯的教,应当是“教”与“师”的统一,教师既是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又是身正为范、以身作则的道德传承者。教师品行端正、道德高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对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明确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对广大教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高尚师德寄予了殷切希望,也为新时期师德建设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因此,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是新时代教师的新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就应丰富自己的精神,提高自己的道德,塑造自己的信仰,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专业发展的自觉与自信。当前,在我国由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主要矛盾已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人民都渴望幸福生活,渴望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可城乡教育资源还不够均衡,尤其在农村很多方面还需完善,还达不到创造美好教育的条件。因此,要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创新农村中小学师德建设机制,进一步推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谐教师的关系,以完善的监督机制护航师德建设,从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为基层农村教育事业服务。
一、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激发其爱岗敬业精神
最近几年,由于国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农村的教育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的教育水平整体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通过对会宁县农村中小学的调查发现,部分农村教师对“农村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不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教师的地位被淡化了,教师的待遇和其他职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了教师的职业认同。另一方面就教师本身而言,由于地域差异,造成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的教师,物质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导致同工不同酬,从而产生心理落差,出现职业懈怠。再就是政府的优惠政策没有落到实处,造成了教师的心理波动。比如像教师的周转房,政府的初衷是要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可有些地方把它变成了领导的形象工程,甚至成了个别教师的特殊福利,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根本就沾不上边,这样部分教师难免会有一些情绪,从而动摇对教师行业的认可。由此看来,要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政府、社会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弘扬尊师重教之风,加大力度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使教师的实惠无死角;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要制定符合教师发展的规章制度,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体现自己的价值,对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努力进行充分肯定,使教师从心底认可学校,对自己的职业感到满意。这样,农村教师才能够稳得住,农村教育质量才能够持续得到提高。
二、和谐教师的关系,激发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相互间的创造力
美好的学校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学生的愉快生活取决于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平等、友善。這也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始终,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师德建设,使师德的影响潜移默化。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情感教育,用语言和行为来感染教育学生,获得学生的认可。只有认可教师了,学生才愿意和教师交流,才愿意和教师交朋友,教师也才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才能更有效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使教育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建立和谐的教师关系,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
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教师和谐相处,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又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无穷的动力。因此,学校要为教师之间的联系创造条件。学校可以组织内容丰富、形式轻松的茶话会、民主生活会等,提供平台让教师畅所欲言,释放心中的压力,密切彼此的关系。还可以借助茶话会的机会,安排心理咨询师疏导和调整内心有困惑的教师,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知识,使教师有效地自我减压,帮助教师保持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以会宁县华峰中学为例,学校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有效引导教师培养良好师德的同时,增加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增强本校教师的凝聚力和集体观念。也可以树立学科带头人、楷模等,增加正能量,让教师在向先进看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师德建设的目的。例如会宁县郭城驿初级中学,在每次统考后,根据不同的学科,把成绩最好的教师树立成标杆,要求其他教师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通过对比,其他教师会发现自己的不促,迎头赶上,有效地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3.密切学校、家庭联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学校生活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处理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对每一个教师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把学校融入社会,找准教师自身定位。加强农村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在社会环境这个大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师评价机制,充分考虑教师多方面的要求,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而教师要在学校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教育教学中保持心情愉快,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构建宽松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利于自身师德修养的提升。其次,促进交流共识,排解外界压力。学生家长这一外界群体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不亚于教师自己的实际生活压力。对于教师面对的外界压力,学校应该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会,形成教师与学生家长的良性互动。
三、完善监督机制,护航师德建设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所以,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对教师师德进行监督。首先,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引导,让教师意识到师德的重要性。同时不断完善奖惩措施,让学校的管理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全方位评价教师的言行举止。其次,要发挥社会成员的监督作用。学生、家长、学校及教育部门的督导人员甚至社会和媒体,定期与不定期地对教师的师德行为进行督察。再次,师德建设要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仅仅依靠学校和社会的外部监督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监督意识。教师要熟知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并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中;学会道德内省,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认识到师德修养的提高与自身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动力鞭策自己将道德觉悟和职业良心逐渐升华为内在的师德修养。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要保证农村教师师德建设的顺利进行,要把师德内容以法律的形式进行固化,并组织教师不断学习,帮助他们了解法律所赋予自己的师德权利,清楚师德失范后应承受的法律责任,进而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促进教师自身师德水平的提升。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