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摘 要:油田水驱砂岩主力油藏已进入“双高”开发阶段,亟需转换开发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二三结合”作为水驱与化学驱衔接的开发阶段,对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与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实际出发,通过不断深化油藏评价,突破剩余油认识,创新分类部署模式,探索形成“二三结合”精细调整配套开发技术,对助推多层砂岩油藏上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高期 多层砂岩油藏 二三结合 调整技术
主力油田进入双高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更为复杂,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难度大,亟待转入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二三结合”是指将二次开发水驱与三次采油相结合,利用三采新井网,先期通过精细注水等方式,进行有效挖潜,择机再转入三次采油,追求二次开发与三次采油衔接的最优化和总体经济效益最大化。
1 储层连通质量分类描述技术
储层的连通质量包括储层是否连通及非均质性的变化,是影响剩余油分布及水驱、化学驱效果的主要因素。多层油藏地质体较为复杂,连通质量差异大,开展储层连通质量分类描述,对确保二三结合效果、实现化学驱均衡驱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井、震、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造控制、波形约束、反演划界、分类评价的模式,深化开展了储层连通质量描述,新建储层连通质量分类标准,实现储层描述由宏观定性向分类定量的转变。满足了水驱Ⅱ类油藏多元精细开发对地质体刻画的技术需求。采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及高覆盖VSP资料,结合油水关系与动态认识,精细解析构造,建立复杂地质体构造模型,有效识别小断层及微构造。油田开发中后期,密井网条件下对储层的连通质量认识更为重要。储层连通质量可从连通程度、连通厚度、连通非均质性变化等方面描述。利用地震波形约束砂体形态及识别沉积相,结合井点微相控制、井震协同反演划界,落实井间不同沉积微相分布,砂体预测符合率由75%提升至89%。结合岩心分析及沉积特征,考虑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孔隙结构,重点引入开发动态等参数,细化评价单井储层质量,建立储层综合分类标准。深化描述,细化评价,建立连通质量分类标准,为二三结合剩余油精细研究、井位优化部署及精准挖潜提供充足依据。依据各类连通质量厚度比例,建立井组分类标准,为精细注水调整和化学驱选区选层奠定基础。
2 双高期油藏剩余油精细描述技术
我们曾经认为,处于双高阶段,油藏整体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现有的认识突破剩余油高度分散认识,明确剩余油仍普遍存在、局部富集。双高期油藏剩余油精细描述技术,一是动静结合,精细研究不同类别储层剩余油变化。通过同一区域、不同时期、不同开发阶段密闭取心井含油饱和度分析,结合水驱开发动态认识,精细刻画不同类别储层剩余油变化规律。薄互层油藏剩余油以层间及平面剩余潜力为主,该类油藏主要是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河道宽度窄且摆动频繁,造成储层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强,因此刻画不同相带剩余潜力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宏观与微观结合,精细描述不同储层剩余油分布状态。综合测井、密闭取心、室内试验、动态分析等方法,由宏观到微观,深入认识不同类型储层剩余油分布状态,明确下步潜力方向。三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精细量化不同储层剩余油富集程度。针对复杂断块特点,着重采用断层边界精细处理、分区分层相控初始化数模技术,提高复杂模型计算精度及效率,实现不同连通质量剩余油定量化描述。四是室内分析与矿场试验结合,精细落实不同剩余油类型潜力。在室内剩余油精细研究基础上,优化新井射孔,分析不同剩余油类型生产状况,证实区块剩余油普遍存在,局部富集。
3 二三结合规模精细部署技术
采用四优化设计方式,建立规模部署技术界限。一是两驱有机结合,优化层系设计。综合考慮油层分布、连通质量、剩余储量、采出程度、边水距离等因素,以小层为单元,细化评价分类储量,重组优化化学驱及水驱开发层系。二是建立组合界限,优化层段设计。采用数值模拟、矿场实验等方法,优化化学驱层段组合技术界限。三是小井距矢量化,优化井网设计。结合沉积特征采用矢量化井网设计,顺物源拉大井距、横切物源缩小井距,首次突破I类油藏井距设计界限,确保新井连通质量较好。四是注采分类考虑,优化井位设计。以确保注采井实施效果为目的,综合考虑构造、沉积、油层厚度、周边注采效果、水流优势通道、与老井井距等,提出不同井别井位部署界限,优化新井井位。更好地控制油层以及保证接替段有效利用,在新井设计时充分考虑断层及其倾角,靠近断层井均采用双靶点设计,而且油井收边,保证药剂有效利用。针对不同类型油藏特点,分类优化部署设计。针对不同类型油藏地质特点及开发矛盾,分区分段细化开发单元,建立分类部署模式,进行二三结合规模调整,确保开发效果最优。
4 二三结合高效精细挖潜技术
多方法细分评价,精准识别“双高期”油藏潜力层。岩心、录井、测井、测试等方法结合,细化评价潜力特征,有效识别双高期油藏潜力层,符合率由80%提高至90%以上。细化分析取心井单层试油结论,建立潜力层识别标准,指导潜力层挖潜。分级聚类优化射孔,有效保证单井产量。综合考虑连通质量、剩余油富集程度、层间差异、组合厚度等建立分级聚类组合射孔界限,确保挖潜效果。生产实际表明分级聚类组合射孔可保证油井具有较高产油量。优化二三结合注采参数,确保均衡补能有效驱替。在数值模拟预测基础上,考虑原油粘度与压力关系,优化合理转驱时机界限,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建立地层压力与地下亏空体积关系曲线,明确恢复到设计转驱压力时所需要填补的亏空体积,建立注采比与注入量及恢复时间关系柱状图,优化补能注采参数,确保及时补能。根据不同连通质量,细化注水对策,控制Ⅰ类注水,强化Ⅱ类注水,改造Ⅲ类注水,实现均衡补能。通过二三结合新井的精细部署、精准挖潜、均衡补能,有效地提高了双高期油藏水驱阶段采收率。
参考文献
[1] 韩红星.双高阶段砾岩油藏调整界限方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32):127-129.
[2] 田锦.大跨度非均质砂岩油藏开发实践与认识[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22):46-47.
[3] 马斌.闵桥油田阜三段砂岩油藏调整潜力研究[J].中国石油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5):174.
[4] 刘笑莹.二三结合模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J].科学技术创新,2017(30):5-7.
[5] 吕恒宇.高含水油藏“二三结合”优化技术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4):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