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霞
校训体现了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在学校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许多学校十分重视校训的确立,提出了诸多有理想、价值追求的校训。但综观这些校训,我们难免会看到还存在着千篇一律、毫无活力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确立科学、严谨、富有鲜活生命力的校训,才能建立起彰显灵魂的校园文化。
一、当下校训的特点
1.政治色彩浓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社会政治气候的影响,几乎所有学校都在“爱国、勤奋、求实、创新”等词汇中进行选择并组成自己的校训。这种在严肃而又正确的词汇中做选择题的行为导致了校训的雷同。当然,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数以万计的中小学校,一些学校的校训具有相似性也是正常的。但是,在雷同和盲目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性的特征,那就是政治色彩浓厚。人们不仅会说,教育是有阶级属性的,它與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校训体现政治无可厚非。可是,过分追求政治,甚至导致校训政治化,就有点喧宾夺主,尤其是体现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只有追求校训的本然,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的校训才有生命力。
2.“四词八字”模式。传统的校训往往由几个名词堆积而成,如,“爱国、勤奋、求实、创新;勤奋、进取、文明、守纪”等,其标准形式都是“四词八字”,这种由四个不同内涵词语的校训具有求全的倾向。据《中国教育报》载,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对50所中小学校训的调查显示,有49所学校为“四词八字”模式,所占比例超过98%。这种校训模式的近因是由于毛泽东同志曾将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题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其远因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求全”倾向有关。
3.求大求全。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非常正确的。但并不意味着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全才。然而,一些学校由于受教育方针的影响,在校训的设计上尽可能的求大求全。如,有一所学校的校训为“求实、求精、求高、求美”,当我们看到这个校训时,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求全”。还有一些学校在校训设计上“求大”,如,有一所学校的校训为“今日努力学习,明日成为栋梁”,这一校训看似宏伟,但细一品味,又觉得它过于“求大”。原教育部长袁贵仁同志曾提出中国人的教育梦想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上述两则校训与我们的教育梦想格格不入,同时,我们经常强调,教育是塑造人灵魂的一项工程,提倡先成人,再成才。任何学校都不可能将所有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材,现代教育核心理念就是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才,并不苛求人人成为栋梁。
当下校训暴露出的这些问题,随着社会变迁和思想文化的解放,必须予以改进。
二、校训设计的改进
1.鲜活与灵动。在校训的拟定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尽可能用生动鲜活的语言表达校训,使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避免用矫饰之词误导学生。例如:有一所小学的校训为“和智慧一起成长”,这个校训表达生动、形象、富有鼓动性,用灵动的语言格式表达了学校的教育宗旨。又如,有学校用苹果雕塑表达自己的校训,该雕塑蕴含着“智慧、成功”的寓意,它不仅表达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也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风景。以上案例表明,在校训的语言表达上,我们完全可以不拘一格,突破“四词八字”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校训的影响力。
2.深刻与包容。我们提倡校训应避免成为名词的堆砌,应尽可能地言简意赅,在师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同时校训还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包容性,太具体的校训更像是一种行为准则。言简意赅的校训并不代表学校不重视其他品质的培养。如,一所学校的校训是“立大志、做小事”,这并不代表该校不重视勤奋、团结等品质的养成,而恰恰体现了学校要重点塑造的一种品质。
校训的深刻也有待于对校训的解读。简略文字的内涵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学说明才能彰显出来。如,一所学校的校训为“实”字,这个“实”字被诠释为:“德行宜笃实、知识宜充实、身体宜健实”,实至名归、实事求是,是为校训也。仅仅通过“实”字,我们可能还不知道这个校训要表达的确切理念是什么,对它内涵的诠释加深了我们对该校训的认识。
3.体现个性与特色。校训的拟定在追求确切的同时,应注重个性,个性不是刻意体现本校与其他学校的办学差异,而是在体现基础教育本质追求的同时,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如,一所学校的校训是“一笔一画练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就体现了该校写字的办学特色。又如,南京琅琊路小学在九十年代后期,针对独生子女小学生,提出了“做学习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集体的小主人”的校训,这一校训把握了基础教育的时代脉搏,又富有个性,独树一帜。而南京市外国语学校的校训为“中国的灵魂、世界的胸怀”,也体现了该校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
4.稳定与传承。一般来说校训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体现学校办学宗旨的一贯性。然而事实上许多学校的校训随着领导的更换而更迭,这种随意更换校训的行为显然不利于特色学习文化的沉淀。在另一个层面上,我们需要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中小学校训需要变革。我们如何处理好校训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呢?一些校训具有永恒性,如,南京夫子庙小学的校训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使时代变了,其价值仍然值得追求。与此相对,许多学校校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校训也需要变革。如,上海七宝镇的明强小学,在市场经济改革初期,针对社会变革的道德危机,校训确定为:“明礼仪、明责任、进取心强、耐挫力强。”当前,在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学校的校训又被改为“明事理、明自我、强体魄、强精神。”明强学校能够与时俱进,通过适时地修改校训,彰显时代精神,给我们积极的启示。还有一些校训,通过新的诠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南京力学小学的校训为“力学”,起初是以创办者的名字邵力子、傅学文的中间字确定的,并始终如一。当前,学校对“力学”二字赋予了新的内涵:努力学习、享受学习、学会学习。
5.实践与认同。校训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它是一种思想、一种倾向,它应成为引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学校只是将校训作为一种口号,并没有落实到实践中。而且许多学校的校训由校长个人拟定,缺乏对校训合理的论证和诠释,这种一意孤行的校训,更多地成为一种摆设。所以,要切实实现校训对师生行为的有效约束,首先应实现全校师生对校训的认同,在校训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师生提议、共同讨论、民主决策的方式,建立具有广泛认同感的校训。对于已有的校训,学校通过诠释、校长寄语、国旗下讲话、校史教育等相关学校文化活动来传播其精神,使其深入人心。
在认同校训精神的基础上,应重视对校训精神的实践,才能树立体现校训精神的校风。如,固原一中以校训为内涵建立了校本课程。该校的校训是“自信、负责、成功”,通过以负责为中心的校训教育,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最初的社区服务拓展到志愿服务,负责意识已深入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校训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应体现出一种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校训的引领下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
(作者单位:宁夏贺兰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