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明
自十八大之后,教育部正式启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工作。这一核心素養体系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反映为“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以及“文化基础”三个板块的核心素养。其中,自主发展又包含“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包含“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文化基础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共六大核心素养。
整体而言,这些核心素养均具有跨学科性,跟学生品德发展紧密关联。尤其是社会参与类的核心素养,与品德联系最紧密。它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以儿童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品德课堂中落地呢?笔者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角度,谈谈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
一、把脉生活指向身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品德”的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观察社会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是我们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活动设计时,我们就该把脉学生生活,引导他们去积极观察身边的社会现象,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再进行信息的分析。让“社会参与”核心素养落地生花。
在品德课堂中,课前的观察、调查、收集生活信息是教师常用的手段。例如:在“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一课前,让学生搜集五大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课中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小组合作采用提问、歌舞、儿歌、讲故事等各种方式汇报学习。课堂中对课前的信息交流分析、汇报活动设计得恰到好处,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观察社会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在活动中实现参与社会、学会学习,提升他们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分析能力。使“社会参与”“信息意识”等核心素养真正接上地气。
二、提升能力指向综合化的生活问题的解决
“实践创新”是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它包含“问题解决”的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景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在品德课堂中,活动的设计要关注提升能力,指向综合化生活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
笔者在执教五下“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时,为了突破“初步具有合理选择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的能力”这一教学难点,设计了“杨梅运输出行方案”小组活动:
师:六月到了,我们余姚的特产杨梅红了。小明的爸爸准备派人带上十篮杨梅,分别去一个地方的朋友处谈业务,美国纽约、广州、舟山岛、北京。请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地点完成出行方案的设计。
小组合作研究: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相应的研学单。
预设点评要点:
组合使用:能根据杨梅这个特殊物品的特点,最大化地利用不同地区不同交通工具的优势,又能考虑到经济实惠,这种优化组合的运输方案一定会让小明爸爸很赞同。
图表比较:基于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同学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组同学的研学单,用简单的列图表地方法,对两种方案的交通工具的优势和不足,费时和费钱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全面清晰,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小提醒:对于这次出行,同学们还能从安全、文明等方面进行思考,考虑周到细致,一定能使这次出行任务圆满完成。
师小结:越来越现代化的交通为我们的出行增添了许多便捷,我们在外出旅行或办事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工具。
品德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几个道理,掌握几个知识点那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将课堂上的认知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社会行动力,培养运用信息解决综合化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立足现实指向真实性的儿童生活实践
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探究,更有利于实现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活动设计指向真实性的儿童生活实践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加深理解和感悟。因此,活动设计是否指向真实性的生活实践,学生能否做到,乐于做否,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心‘电老虎”一课中,课末请学生把“家庭安全说明书”拿回家,对家中的成员作一次安全用电的宣传;在“我也会当家”一课中,制定“当家人”计划,体验当家感受,撰写当家日记等活动的设计,指向儿童真实性的生活实践,使“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梨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