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忠平
一、教学缘何要设计
说起这个话题,可能教师反而觉得奇怪,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会教学设计,这是教学基本功,还需要问为什么吗?其实,我今天要重提这个话题,其原因是现在的“教学设计”严格意义上来讲最多算教案,不能叫作教学设计,因为其关注的重点是“教学”,而非“设计”,或者说对“设计”的关注度远远不够,甚至是很少。从字面上分析,“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设计”,中心词是“设计”而非“教学”;从两者的关系来讲,“教学”是“教”和“学”,重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的是科学性;而“设计”是“设想”和“计划”,重点是视觉聚焦和空间布置,关注的是艺术性。如果说“教学”更多的是从内容的角度而言的话,那么“设计”则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讲的,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功能和审美的关系,如果两者能够很好地结合,那么我们的课就不仅仅是一门好课,而且是一门受学生欢迎的课。
1.教学要设计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说到教育改革发展,教师也许会觉得这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高大上的事我们连边也不敢沾。其实这样的观点不对,我们站在教学一线,鲜活的教学经验是我们用实践摸索而得。而经验要发展,一方面还得依靠实践,另一方面还要有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如每年的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等,集聚了全世界优秀的设计大师,他们的作品总是会至少在某个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引领当年甚至未来几年服装的发展,或主题,或色调,或样板,或风格……由此,我在想,既然叫教学设计,那我们是否问过自己,这教学设计中到底有多少设计的内涵?我们不求每篇都做到极致,但至少要有设计的追求,借鉴其活力、新颖、个性等创新思维,来个教学设计微创新,特别是那些教学公开课,更要有那种引领教育发展的设计味,说白了,就是要有改革的味,否则习惯于一个模式、一个步骤的教学,是否或导致我们自己缺少了些探索的研究味,学生会少了点新奇的快乐感?因此,或大或小的设计创新就会引起或大或小的教育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2.教学要设计是优化教学内容组合的需要
从设计的要求方面来讲,整个画面要追求艺术的冲击,能让观众一下子对画面有一种聚焦,明白设计者所要传递的主题,画面感相当重要,要表达的主题非常明确,在构图的艺术元素关系上凸显重点和陪衬的关系。就教学而言,教师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是好事,但问题是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手上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呢?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不同所造成的,这看似区别不大,但实际上影响很大。我们知道不同的艺术组合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犹如搭积木一般,在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组合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说,教学内容不能处理好重点和陪衬的关系,必然会造成教学重点不凸显,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不要说一堂课,就是幾堂课也未必会觉得真正学到什么,更谈不上举一反三的效果了。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组合,通过设计让主题凸显,让效果展现。
3.教学要设计是强调教学过程体验的需要
设计的生命在于求异、在于个性、在于创造,其过程本身就是自我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设计者通过想象,实现功能与审美的超越,创造出新的产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提出的“左右脑分工理论”指出: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等特点;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特点。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多地强调机械式记忆、标准化训练与流线型模式,是典型的右脑思维方式,突出的是经验与结果的重要性,其最终结果便是导致应试教育。未来的教学设计我们要有意地增加右脑思维方式,突出创新与过程的体验,通过故事、画面、情感等强调教学过程的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美国科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我想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成绩也会得到自然的发展,而他们的学习能力会得到内化的发展,这就是强调过程与强调结果的不同。
设计本身是一种创造与创新。我们重视教学设计中的设计元素,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有活力,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有生命,会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会学习。
二、教学如何来设计
教学设计本身是一种教学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上,是教师个人文化内涵和专业水平的外显。一个优秀的教师,你看他的每一堂教学设计,不仅让你有一种专业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重视专业,也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更要重视精神,也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让两者在一堂课中得到精彩呈现。
1.凸显教学目标“点”,分则要点凸显,合则序列分明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最后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体现“教什么”。就现在的教学来讲,我们虽然也有教学目标,但许多教学目标要么繁多,重点不凸显;要么过于随意性,重点不体现。现在我们每门学科都有课程标准,但这是一个宏观标准,到了教学实施这样一个微观环节,我们发现很少有人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内容难以有序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究其原因是两者之间缺少一个中观的过渡,也就是知识与能力具体细化与落实安排的实施建议,这也是造成课程标准目标不能有效落实的关键。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真正有效,尤为关键的是要研究课程标准,将其细化为可以操作的实施要点,心中有课程标准——这个“森林”的宏观把握,然后再在每一堂课——这个“树木”加以突破,实现“分则要点凸显,合则序列分明”,这是要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所谓“要点凸显”,就是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检测,不能用一些模糊的、内隐的话语,要将内隐式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外显式教学目标,例如,“理解杠杆的原理”一课的教学目标:“(1)能说出杠杆的平衡条件;(2)能举出三种生活中采用杠杆原理的实例;(3)能写出杠杆实例中的力臂和力矩的关系式。”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特别是其中的“说出”“举出”“写出”不仅具体明确,更是教师和学生都容易检测。所谓“序列分明”是课与课之间有联系、有递进,最后能形成序列,这样既不会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更不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缺失。
2.理清教学思路“线”,实则提升意义,虚则引领兴趣
教学思路是教学过程的线索,是教学理念的落实,体现“怎么教”。教学思路无外乎关注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就内容而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形式而言,是教学内容的呈现。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教師非常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力求通过专、精、深来提高教学质量,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或轻视了呈现方式的重要性。许多情况下,形式所发挥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内容所发挥的作用,如服装,人们一开始关注的应该是款式,而后才是面料,甚至很多情况下会忽视面料,这与我们的教学现状恰恰相反。在这一点上,我们倒是要好好研究,我们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课堂是精彩的,正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充满兴趣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更主动,更有效。一位教师在上“人物的肖像描写”时,导语设计了明星卡通画的识别,由此来引入到正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抓住特征,我听课后对该教师讲,能否由卡通画的识别,加上与文本描写的比较,得出卡通画是“放大人物特征”这一特点,而相比之下,文本描写“更有生命力、更有体验感、更有想象空间”,由此得出文本描写要“特征明显形象、角度明确具体、事件明白生动”,再通过例文巩固,最后回到与卡通画的比较,结束全课。应该来说,这样的课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了学会人物肖像描写的目的,在形式上通过卡通画与文本描写的开头比较、中间印证、最后提升,可以给人一种行云流水、浑然一体的感觉,学生也会在一种享受中学会了方法,关键这种教学思路来源于学生喜欢的卡通画比较,而不是单单的写作方法讲座。
3.追求教学效益“面”,小则入乎其内,大则出乎其外
教学效益是一堂课的直接教学效果,也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长远教育影响,体现“教得怎样”。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应是发展性的,应“同时完成双重任务:既在掌握知识和技巧方法上达到高质量,又在学生的发展取得重大的进步”。这就是从小的方面来讲,要能在一堂课内让学生浸入课堂,学到该学的内容,实现“入乎其内”;从大的方面来讲,要能跳出课堂,让学生未来的发展获得启示,得到感悟,实现“出乎其外”。有人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话不全对,但也不是没有道理,教师能否在课堂上教好每一堂课,同时又能发现学生的兴趣、长处、闪光点,这需要敏锐的专业眼光,而这个兴趣、长处、闪光点,说不定就是对学生未来一生都有着长远的影响。复旦大学知名学者钱文忠,当年就是一个成绩一般,连普通大学也可能考不上的学生。一次,历史老师郝陵生为学生讲述了季羡林先生在梵文上的辉煌成就,钱文忠听后很是感动,尤其当郝老师提到季先生已年逾七旬,他所研究的领域后继乏人,甚至面临失传时,别的同学听后也就渐忘脑后,而钱文忠却听到心里去了,毕竟他从小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对传统文化有种割舍不下的情怀,内心便油然升起了“天降大任于我”的激情。最后以上海市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终于成为季羡林先生的门下弟子。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课堂教学效益不能只盯住分数、一堂课,更要有长远的眼光,这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真正的教学设计是要用心去做的,做好一堂教学设计有难度,但只要有这份心,我相信一定能做好。要能做好一学期、一学年、一学段,那不只是难度的问题,更是毅力的问题,那需要我们对教育的一种执着和奉献。如果这样的教学设计真的做到了,我想你离教育家也一定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