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梦
一、把握基本理解,正确认识“新”的内涵
对体育课程标准落实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的理解,是体育教师落实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性认识框架。从观念决定行为来看,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新”与“旧”及其实践内涵两个方面的理解是他们建立后续理解与践行课程标准的基础。
首先,理解“新”的内涵。所谓“新”,实际上就是在我国传统体育教育的基础上,融入了国内外一些学科普适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其核心的变化突出表现在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动作技术的传授向由师生共同合作互动的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的教学转变。
其次,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践是在“新”思想理念支撑下的一种比较灵活的实践行为,它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思想与行为的结合体。
二、吸纳理论思想,丰富支撑性知识内容
既然体育新课程的落实是在“新”的理论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那么这些新思想就必然成为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中的内容。首先需要体育教师把本来外在于自己的知识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形成自己的“知识库”。
第一个系列的理论学习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教师落实体育课程标准的直接理论知识,也是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本”,离开这个“本”,课程的落实就是“无本之木”。对“体育与健康标准”内容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对核心内容进行专题解读,主要包括“体育课程的性质”,强调身体联系手段和增进健康的主要目的;“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解读四个基本理念的含义,理解“健康第一”“兴趣”“终身体育”“个体差异”几个核心概念的内涵;解读“教育目标”“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教学目标”的上下位关系等。这一阶段的学习避免了理论内容的抽象,让体育教师有“纲”可抓,不至于失去学习的信心。
第二阶段是自主学习阶段。学习内容是体育新课程理念中所包含的一些国内外的教育思想,如,“人本主义”理论思想、“自主学习”理论思想、“多元智力”理论思想、“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理论思想等。一方面突出重点和核心,特别是对可以渗透到体育教学实践的核心思想内容,通过解读,教师了解了这些理论的本质,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从辩证的角度分析这些教育理论的精髓,是否符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学会继承和扬弃。
三、助推知识应用,提升课程实践能力
真正的课程标准落实不能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要深入到实践行动中。也就是说,真正有效的课程标准落实,必须在体育课堂实践中渗透体育专业的教学理论和其他普适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不断地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中提升课程实践能力。
把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摆放到各种典型的实践课堂这个场景中,以“上课”“听课”“评课”为主要对话的形式,逐步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确保体育课程标准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提高型”课堂。即同一个教学内容先由一到两个教师试上,其他教师听课,最后大家发表各自的观点,形成集体评课意见,在此基础上再由上课教师重新上课,摈弃不足,发扬优点。经过多次的“上”与“评”,逐步完善教师的认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诊断型”课堂。即有针对性地诊断课堂教学的某个主体应用環节或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教学新思想的渗透诊断是重点,目的是保证教学思想与体育学科结合的合理性。
“同课异构型”课堂。即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设计并上课,上完课后其他教师集体评课,评课中大家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比较,发现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在上课者的设计思想与其他听课者意见的碰撞中实现彼此知识的共享,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对话性质的课型种类很多,但对于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来说,以上三种课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更易于操作,重点推荐。需要提醒的是,这里没有把教师的领悟与反思作为重点提出,主要是因为它们本身就需要在实践场景中才能实现,以上三种实践课型的对话无形中已经包含了教师体验中的领悟与反思。
总之,体育新课程的落实关键在教师,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具有专业的体育技能作为保证,更需要他们具有系统的认知。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的理解,教育思想的内化与释放,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三个环节的突破,实际上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确保了体育新课的落实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