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成 程京华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敲定,此后,“核心素养”迅速成为热词,无疑也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标准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解读和落实核心素养,既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又需要校长在觉悟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给予引领和示范。
一、觉悟:在理论高度上理解内涵实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既着眼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客观实际,又立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求。校长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尊重近百位专家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从思想上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内容给予高度的重视。校长不能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内容看作是一个纸面上、形式上的东西,忽视它的引领、指导与调控作用,而应该将其看作是政策性、纲领性的文件,在内容上精细解读,在理论上加以研究,在实践中努力贯彻落实。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框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些品格和能力包括6大素养、18个基本点。纵观这个框架,整体结构完整,线条分明,提纲挈领,每一条核心素养的立足点,都站在完善人格发展、培养全面能力的高度,对学校日常教学管理提出了客观的要求,文字内容高度精练、全面概括,规范性引领、方向性指导作用非常突出。正如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所说的那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対学生发展的要求,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深化,其意义非常深远。中小学校长必须精细解读这份“教育DNA”的内涵实质,了解每一个“编码”的深刻含义,将其深刻融入教育理念之中,落实到管理行动之中。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也得到了教育决策部门的大力推动,但在操作实践中,却遭遇了非常大的阻力,很多时候,所谓的素质教育往往是徒有虚名,应试教育依然受到广泛的追捧。但是,应试教育以考试分数为唯一的评价依据,根本不顾及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能力完善,把学生当作没有生命的容器,显然缺失人性很不人道,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应付考试的机器,既没有创新的意识,也没有创新的能力,发展空间明显不足,无法担当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民族文明进步的重任,更不具备世界竞争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研究了世界经济走势和人才竞争趋势的基础上,用高度理性概括的文字,明确地表明,中国学生必须传承这样的“教育DNA”,练就如此品格和能力,才能适应未来世界的竞争与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理念、育人理念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表现,标志着我们的教育方向必须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迅速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上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必须成为校长管理的理念与行动的指南。
二、引领:在制度设计上落实核心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纲领性作用十分明显,必须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之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引领作用。校长的基本职责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校长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竞争力的人才。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校长都必须让核心素养在校园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校园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想园地,努力培养出一批批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竞争能力的人。
在学校发展规划中落实核心素养。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包括短期的,或者是中长期的,这是学校宏观的发展愿景,指引着学校具体的发展目标。在学校发展规划中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在宏观上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让全体教干教师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行动的落脚点,让眼光更长远,让思维更开阔,创新性地进行教育与管理。如果不能在学校发展规划中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干教师没有方向感,盲目地按照惯性思维组织教学,无法跳出狭隘的视野,依然遵循陳旧的思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只能是一句无法落实的空话。
在学校评价制度中落实核心素养。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行动的指挥棒,也是教干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源泉。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于有效推行,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就是因为在很多学校传统的评价制度中,依然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标准,领导、教师、学生都围着分数转,大家眼里只有分数,没有活生生的人,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条件下,根本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在发展,世界在变革,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追求目标的评价机制,必须进行颠覆性的改革,才能让教育获得突围的机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打破这种沉闷环境的纲领性文件,中小学校长必须迅速展开行动,让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内容充分体现在评价制度中,体现教育价值取向,发挥好导向作用,改变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现象,引领教师围绕素质养成进行教学和管理,引领学生围绕核心素养发展自己。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落实核心素养。规划和制度上的东西,只有具体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成为共同的教育理念,成为自觉的行动纲领。要想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必须抛弃陈旧的观念、有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胆识和谋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对未来负责、为发展奠基。为此,学校必须开齐开全课程,不轻视任何一门课程;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必须充分利用好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体育场等场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必须给学生提供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机会,不能以不安全、有风险、影响学业等名义,将学生圈养在校园内,禁锢在教室里。只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在管理上都必须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endprint
三、示范:在日常活动中达成培养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虽然结构清晰、脉络分明,但毕竟是一个高度精练概括的框架性內容,放到日常生活中,可能让中小学生感到摸不着头脑,还需要继续细化,还需要仔细研究,才能具有更好的目标引导力和行动感召力。实际上,在各科教学中都有与学科内容紧密相关的核心素养要求,每一个学科都有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怎样从过去的三维目标过渡到当下的核心素养,在行动中创造性地加以落实,是一个需要教干教师长期进行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旗帜,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性人物。校长的行动最有示范力,也最有号召力。落实核心素养,达成培养目标,需要校长躬身实践、以身示范、做出榜样。
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原则要求,中小学校长应该担负一定的授课任务。尽管校长承担的授课任务比普通教师轻很多,并且多是语数外之外的所谓“副科”,家长关注的程度相对较低一些,但这恰恰为校长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便利条件。各门课程的学科素养,如地理课的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人地观念,历史课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生物课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都是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只要校长有探究的欲望,愿意为教师做出榜样,都应该积极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即使是宏观上的核心素养,校长让其落到教学实际中也不困难。以乐学善学素养为例,其核心要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一个注重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校长,不管任教什么课程,都可以用自身的经历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同时也为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和教学和典范。
即使管理任务繁重,无法担当学科教学任务的校长,只要眼里有学生,心里想着学生的发展,也能千方百计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足够的条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具有很强的课程意识和良好的学生观念,时时刻刻想着育人,时时刻刻都在育人,他觉得,校长的社会活动也可以成为学生的课程。如果接到社会活动的邀请,哪怕是外事活动,只要条件许可,只要觉得学生参与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李希贵都会想尽办法让学生代表参与其中。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锻炼了能力,成就了素养,提升了品味,逐渐走向成熟。中小学校长要有人文情怀的基本素养,要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渗透到日常管理中。与学生共进午餐,邀请学生一起喝茶聊天,参与学生组织的某些社团活动,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只要校长有心,不但能让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而且还可以让管理本身也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
(作者单位:山东沂水县第二中学初中部
沂水县沂蒙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