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磊
《基础教育课改纲要》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通过课程改革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主要从信息环境中衔接“信息发现、信息挖掘、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的关系,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
一、小学数学信息收集能力的拓展
围绕小学生数学学科信息能力要求,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获取信息。
1.从生活实际中收集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新鲜又好玩,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丰富学生的信息收集渠道。比如:学习完小数的知识后,可以将家庭的电费表单拿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设置如下问题:本月家庭应支付的电费是多少元?与上个月相比,哪个月的电费多?你能看出本月的用电度数吗?谁能讲讲什么是“电损”?什么是“倍率”?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展示,增强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2.从熟悉的现象中收集
在生活中,一年有四季,不同季节的风光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四季变换,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循环”的典型实例。在学生学习“循环”的概念时,比如10÷3,58.6÷11等,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小数后面的数值都出现了“循环”不尽的现象。以此来向学生渗透“循环小数”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将“循环”与自然界中的四季变化现象联系到了一起,加深了学生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3.从实践活动中收集信息
社会实践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帮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比如:在公园里游玩时,我们看到售票处的门票价格说明:20人以下每人30元;20人以上打八五折。对于该问题中的“打折”又该如何计算?由此来与“百分率”“百分百”等概念建立关联,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理解“折扣”的概念,并正确计算折扣。
二、小学数学信息处理能力的渗透
信息处理能力的渗透,要突出对信息的认知,提高学生辨析、运用信息的能力。
1.立足信息发现和提炼问题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要能够从相关信息中提炼有用信息。比如:某班有56人,女生占3/8,针对该题所提供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这个班男生占比多少?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等。
2.通过数据不完整的信息问题让学生进行补充
要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可以设置一些存在不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补充完整。例如:“小明去商店购买了一只足球和一双足球鞋,共用去多少钱?”對于该题,显然很多学生认为是无法解决的。因为不知道足球的价格、鞋的价格。事实上,该题的设置就是要让学生在有限的问题条件下,自主思考,进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
3.构建信息富余的题目锻炼取舍能力
一些数学问题在设计时,可以从客观实际上进行呈现多种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杂乱无章的,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可以忽略的。比如“有1000千克苹果、有1000千克香蕉,每10千克装一箱,苹果能装多少箱?”该题中的香蕉,就是一个多余的条件,如果学生不会辨析有用信息,解题中就会出现“(1000+1000)÷5”的错误。
4.利用开放性题目展现多种解题方法
开放性题目的设计,并非停留于单一的知识点学习层面,而是要从事物发展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增强数学意识。比如:对于“10-1=?”,学生回答“9”。教师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拓展,如果鱼缸里有10条鱼,死了一条后还有几条?有学生回答为9,也有学生回答10;再如,树上有10只鸟,打了一枪掉下一只鸟,树上还有多少只鸟?有学生回答9只,也有学生回答“全飞走了”。从这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中,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审视信息数据,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