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明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场所,是学生的另外一个家,因此,打造幸福文化校园,应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追求。打造幸福校园要依托文化价值,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的家园、留恋的学园和成长的乐园,用六年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让班级成为孩子个性发展的家园
班级是一个集体,不能忽视每一个学生的存在。不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往往会使多数人受到忽视,没有机会获得参与班级管理事务的机会,游离于班集体之外。如学校里讲故事比赛班级代表的选拔、“小黄莺”歌手的选拔、少先队学生干部的选拔以及期末各类优秀、先进的评比等,在这些活动中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认定自己是这个班集体不可缺少的一员,把自己当作班集体的主人,把班级管理看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班主任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当然,班主任相信学生,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管理权,并不是班主任坐视不管,游离于班级管理之外。班主任要做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得益彰,扮演好服务者、引领者、支持者等多重角色,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有力支撑,让学生获得成功感,获得自信,获得承认。
一个班级就像一个浓缩的“小社会”,班集体的个性其实是一种文化归属,也是孩子的精神家园,孩子们每天不仅要在课堂里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在班集体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江滨小学将这个由师生共同营造的氛围、环境,提升为班级文化。通过班级文化来滋养儿童的群体个性,以班级文化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各个班级文化内涵的发展。
学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每年都会组织教师对各班的班级主题文化建设进行自评互评。通过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各班在文化主题提炼上的独具匠心,在细节上的巧妙设计,实现共赢。让班级文化在学校德育路上发挥“润物无声”的功效,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此类活动充分展现班级风采,让班级成为江滨校园一扇扇亮丽的窗口。重视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班级主阵地的育人功效。学校鼓励班主任从建设优良班级环境着手,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室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在班级中充分感受到幸福,这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发展。“幸福专列”“蚂蚁兵团”“快乐家族”“扬帆中队”等各个班级各有特色、各具特点,班级建设的经验和故事在《浙江教育报》、《义乌商报》、义乌电视台、《浙中新报》等媒体报道。
二、让课程成為孩子留恋的学园
学生个性和共性的发展,这是学校课程应该关注的地方。在实施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完成对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生活中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强大的学习能力。课程建设应该为学生个性和多样化发展提供可能性,但是决不妨碍基础性的普通教育。
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学校重视三类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建设,本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基本思路,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形成了学校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原则。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学校要兼顾课程体系的自然成型和系统课程的科学性,打造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优质课程框架。关于课程内容,实施系统规划,明确课程目标,建立优质课程评价方案,为学生的学习奠定雄厚的基础保障。
我们强化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意识,不断改善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首先是设计科学的课程开发的规划。从学校课程管理理念、教育选择、课程资源与规划等方面出发,思考并建立课程基本体系框架,最终打造成《义乌市江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着重强化校本课程的系统性。其次是关注学生的课程需要。在开发课程之前,可以针对学生的课程认知、学习能力、接受度等方面进行调查,收集学生的基本想法和意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兼顾学校的课程开发资源情况、教师能力等影响因素。观念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的生本性。最后是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的制度。建立良好的江滨小学课程开发审议制度,对课程实施健全的考核制度,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评价方案。从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入手,抓好源头,重视过程,强化评价,促使校本课程更加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
校本课程应该坚持实施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对学生的基础教育,适当结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原则,促进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江滨小学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再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群、公民道德群、数学与科技群、艺术群、健康群等5大群落课程。以陶艺活动和拓展阅读两门特色课程为主,同时开设了23门课程供孩子们选择,充分体现活动课程的选择性、自主性、实践性。选择性教育、走班教学从小学做起,与高考改革去接轨。小牛顿科学馆、美美报社、健美操、巧手十字绣、品古人古事……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程。这些拓展性课程最大限度地给了孩子认识自我、发掘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学校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张扬。我们的主题教育活动有:读书节、陶艺节、体育节、科技节、数学周、语文周、英语周、文艺汇演、感恩教育活动、主题队会等。学校的司令台就是舞台,舞台没有一个星期是会空着的,一年中每一位学生都有组织、参与活动或者上台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道德修养。
三、让校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特色学校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能带动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形成。多年来,江滨小学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挖掘和运用学校资源,寻找学校书香校园的特色,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培育江滨小学整体的特色,并以这一特色为平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培育,江滨小学初步探索出了符合自身校园办学特色和基本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旨在为校园营造良好的氛围,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校园,建设书香文明校园活动,实现校园特色品牌的建设。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认知结构水平、对校园活动的不同想法和意见等,进行合理、规范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着重凸显活动开展的深厚意义和优良的育人逻辑。追求书香校园特色是江滨小学经过审慎的思考和选择,这个文化应该在潜意识中贯穿在校园的各个方面,如管理、学生生活等,积极贯彻和渗透在各项制度的建立中,不折不扣地去行动。只要人的精神有方向,不同的学生和学生的精神状态就会展示出健康向上的风貌。
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使孩子在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提升。我校形成了几个特定国学诵读时间段:经典国学,晨间诵读;智慧国学,午间细品(午间国学十五分钟);相约国学,欣赏心赏(国学经典视频观看);相约国学,温馨共赏(亲子国学共赏),逐渐形成自身特色。
把经典诵读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303班的好行为存折就是在诵读《弟子规》的前提下,将弟子规的条目内化为孩子的行为准则,并且由家长记录孩子回家的优秀言行;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相结合。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或者一些特殊的节日里,可以加强学生的国学教育,鼓励学生积极诵读国学经典,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把经典诵读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设立创新性活动主题,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传统美德,认识国学内涵,传播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努力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学生不仅要读,还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学校要求学生把在家里践行优良传统(给客人倒茶、给父母洗脚等)的行动拍下来,以照片的形式在班级文化园地中展示。再以“孝文化”为例,学校对孝子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再创新,根据当前的基本现状或者一些具有强烈现实味道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感化和传承,将孝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点之一。从传统“孝”的定义、内容、内涵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孝?”“孝意味着什么?”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对孝文化进行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孝文化情怀,鼓励学生常怀感恩之心,爱父母,贯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教育,让学生懂得珍惜父母的每一份付出。
每年11月份的传统读书周,学校会组织经典诵读比赛。通过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他们在诵读中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同时逐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让校园成为每个孩子们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的家园。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江滨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