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剑峰 杜志民
一、礼仪文化的传承——创校园文化特色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礼、义、仁、孝、信”的教育思想传承是抓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培養少先队员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以及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当前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涂寨中心小学应邀参加由中宣部、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主办的“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普及活动”,在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中传承积淀下的文化,对深化学校教育管理意义深远。主要表现在:
1.礼仪文化进校园——传承美德,文明星火代相传
学校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活动主题,建立礼仪教育主题月活动机制,建立完善文明督导队伍,搭建礼仪教育普及活动平台。
(1)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围绕着“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坚持开展“主题教育月”系列活动:少先队中队观摩、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书法绘画展评、讲故事比赛、文化艺术节、实践教育体验活动、专题论坛研讨活动等。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被国家十部委联合授予了“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及获得“优秀组织奖”。
(2)文明督导队伍。学校组建“文明礼仪先锋监督岗”队伍,他们既是文明的传播者,又是文明的监督者,他们成了校园一道文雅风景,示范辐射着整个校园,同时“校园小记者”定期利用校园广播报道发生在校园及周边的文明人、文明事。
(3)礼仪教育平台。学校利用“文明礼仪教育普及活动”教育QQ群、“涂寨中心小学”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上传活动的进展与新闻,让教师与学生在平台里互相交流与学习,让普及教育活动思想根植人心。活动的信息也经常在惠安教育信息网、惠安乡讯报、泉州德育网、泉州教育局等媒体平台上进行报道上传。
2.礼仪文化进课堂——传播课堂,礼仪养成时时教
礼仪美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宝藏与财富,博大而精深,传播这些悠久的礼仪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亦显得至关重要。
一方面,学校将礼仪文化的知识学习纳入了班队教育活动计划中,要求每班每月必须安排一节文明礼仪修养教育的班队活动,同时要求老师必须有对礼仪思想教育的反馈或随笔点滴,让礼仪养成教育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内涵素养中。
另一方面,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线,积极挖掘传统礼仪文化资源,开发以“礼仪文化”为学习内容的校本课程《礼满人生》已在全校各个年级进行开课实践。
3.礼仪文化进社区——传递效应,校内校外双向走
(1)效应辐射。学校组织了“文明礼仪教育普及活动成果展示汇报演出”及“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普及活动德育长廊”现场风采展等活动,该活动经县有线电视台进行专题播报,受到与会活动中社会各界人士及县镇党政领导的高度赞誉。同时,学校又常年坚持“文明中队、文明小标兵”的评选活动,充分展现文明标兵的风采。
(2)延伸实践。一是坚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小手牵大手”的少先队课外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文明做人、文明做事、文明学习”的行为规范牵动每个家长,走进千家万户;二是成立“文明礼仪假日雏鹰小分队”,每个月定期走进各村居的孤寡老人、残弱群体家庭,通过服务社会,向社会宣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明礼仪美德,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添砖加瓦;三是结合学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系列主题活动,每学年坚持开展“走进外来工子女的家”“做留守儿童的亲人”以及“‘温暖特困的心灵阳光助学”三个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二、师道文化的凝练――筑专业成长基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古代教育、传统教育理念既要取之精华又要弃其糟粕,以促使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的“师道文化”。涂寨中心小学凝练“师道文化”,是师德、师能的过程锻造,也是一种教师教育教学的精细化管理文化形成。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下的“147师德工程”
涂寨中心小学“147师德工程”,就是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建立健全师德评议考核、师德督查、师德档案、师德问责等“四项师德管理机制”,开展“师德公开承诺、师德建设月、师德论坛、践行诺言、师德典型创树、师德评价及师德宣传”等七大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大同”师德信念,营造民主、文明、和谐、法治、诚信、友善的新型学校教育氛围。
2.建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机制
从教师素养提升,到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机制,是涂寨中心小学“师能”文化建设的灵魂。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抓机遇,凝练队伍,提升素质。
一是借活动,练队伍。通过迎接各种检查,蹲点听课,集体备课研讨,教学开放周,岗位技术练兵,片区教学研讨等活动,让老师们认识到这是对学校办学成果的检阅,更是促进学校和个人发展的有利契机。活动中,能得行家名师的指导和点拨,对学校的发展、个人的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借竞赛,增阅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级教学竞赛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学校都进行相应选拔,把最优秀的老师推出去参加交流。我们在每次的活动中都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积极准备。让老师们认识到赛课活动就是一次积极学习、促进提高的过程,是实现自我超越的一条捷径。
三是借交流,促提升。城乡交流、校际交流是缩小学校之间差距的一个良好的途径。我们南埔小学与城南二小结成教学联盟,经常进行校级管理交流和教学之间的互访工作。在分享城南二小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名师又给我们送来了精心准备的精神大餐――精品课。这是开阔视野、增进交流的大好机会。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听评思议活动,认真听取同行来自不同角度的评价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进度。
四是借结对,促成长。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缩短“适应期”,早日走向“成熟期”,实现由新手向能手的转化,学校坚持实施师徒结对工程,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氛围,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每学期开学初,当年度的新老师与学校的骨干老师结成教育教学合作伙伴关系。经过青年教师自选,学校协调,被选老师认定等程序,建立教学伙伴关系,结成师徒教学联盟。按照《师徒结对》的要求,师傅要承担起责任,履行好自己的义务,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做到带德、带才、带教、带研。徒弟要以师傅为榜样,以学而不厌的态度虚心地向师傅请教,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们精湛的教学技艺,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同时对师徒教学成绩进行捆绑评价,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做好服务,为每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激活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不断的“充电”中提高业务能力,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涂小”人的辛勤付出。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繁杂教务工作,更应是一种教育精神文化的体现,也让涂寨中心小学收获了累累的硕果。几年来,在省市县各类赛课活动的获奖身影中,都留下“涂小”教师的风采印痕。
三、民俗文化的弘扬――树教育鲜活文化
农村小学教育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背景,为学校教科研探索、办学品位的提升提供了一条特殊的教育办学路径。地方人文民俗、文化遗产也为学校开发实践校本课程留下宝贵的资源,成为学校教育的“活文化”。
1.人文地理历史对学生教育的影响
涂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其特殊的地理区域位置是推动涂寨乡镇小学教育发展的“活资源”。一本集涂寨“名人传记、革命故事、名胜古迹、书画经典及民俗戏曲”为一体的校本教材《文笔苑》,在历经半年多的资料采集、探访取证以及推敲攥文中产生了,并在全学区各完小进行全面开课实践。
通过校本教材《文笔苑》中的人物、故事、山水及作品的学习展示及情景渲染,激发“涂小”学子们爱乡爱家的热情,写生采风,笔下的篇章层出不穷,孩子们参与各级各类征文投稿也是成果不断。《文笔苑》校刊、乡村少年宫《文笔苑》小记者团也应运而生。通过校本教材《文笔苑》的地方名人书画学习鉴赏,一股书法、绘画的学习兴趣热潮再次席卷了各个乡村完小的校园,也让涂小的学子们在县市书法、绘画作品创作及现场赛中再创辉煌,孩子们在省市县各类竞赛、展览中获奖及入选作品达46人次。
2.地方文化遗产对学校教育的意义
毋庸置疑,地方文化遗产当属“闽南童谣”。被联合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誉为闽南“活文化”的“闽南童谣”却濒临失传,抢救及弘扬这个“活文化”——作为一代学校教育人责无旁贷。涂寨中心小学开发编制了校本教材《闽南童谣与经典诵读》,乡村少年宫设立“闽南童谣”吟诵兴趣小组,民间老一辈自编的童谣重新在校园里传唱,孩子们在童谣里感受着祖辈们浓重的乡情,在传唱童谣中接收着爱家乡的心灵洗礼,更让我们看到了祖辈的智慧结晶、文化瑰宝传承弘扬下去的希望。
(作者单位:福建惠安县涂寨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