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仕古+钟乐江
自2001年全国推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的改革活动都进行得如火如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深入人心,但仍有一些地方误入了不理性“改革”的怪圈。有的无视教育规律,如某地把学生的身高、体重纳入了中考体育考试计分范围,引发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不满;有的学校无视师生的权利,如某校在教室里专门修了一个卡通小屋,让班主任老师全天在教室里“陪读”,周一到周五,整天都在教室里面批改作业、备课,其他科任教师上课的时候,班主任也要待在教室里;有的学校则显得有点儿急功近利,撤掉讲桌,让教师跪着上课,导演着一出出改革的“闹剧”……在教育领域中,这些对理念口号、模式经验、权威偶像等不加批判地接受,盲目跟从、模仿,对自身的价值观念、教育言行不加审思的维持等现象,多少都体现出理性精神的缺失,无视教育的本质规律。
纵观我国的教育,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可是,党和国家推行的改革方案,到下面落实就会走样。有的口头上高喊改革口号,脚底下走的却还是老路;有的打着改革的旗号,不切实际地照抄照搬别人的改革模式,来一番瞎折腾。这样的改革举措,实在不够理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转型的时期,在世界日益复杂多元又日益扁平化的时代,重塑教育理性精神,并以之塑造现代公民的理想人格,是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
第一,教育改革者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当地现行教育的优势和弊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改革发展方略。缺少理性,盲目从外,一味拿来,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改革走入死胡同。我国现在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就是为了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的问题,彻底改变过去学生“高分低能,低分无能”的教育怪象,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實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为改革实践者的学校和教师,我们应多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传统课堂的“要我学”为现代课堂的“我要学”,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愿学、乐学、思学,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有所得”,而且要让学生“学有新得”。
第二,教育领导者要转变观念,敦促各地各学校理性落实教育改革方案,让改革步入理性的轨道,真正让改革落到实处。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10多个年头,但有的地方,包括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仍是口头上唱着“抓改革,转观念”的高调,实际上却还是死死抱着“应试教育”不放,他们看重的仍是升学率,仍以抓重点学校教育,提高本地教育知名度为由,为重点学校招生开绿灯,“尖子生”可以进入重点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中差生和贫困生则无法享受与他们同等的待遇,导致重点学校学生越来越多,而乡村学校却面临着生源不足的问题。我们的教育领导者要深入各地、各基层学校,敦促他们因地制宜地搞改革,结合实际抓落实,让教育改革回归理性,落到实处,做到不在教育改革上盲从,不在教育改革上无所适从,不在教育改革上瞎折腾。
第三,学校和教师要让课程改革走下时装秀的“T型台”。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少教师都一改传统课堂中“死灌”“沉闷”的作风,努力让课堂“活”起来,效果不错。但有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由于师资、教学设备资源、学生家长观念等的限制,仍停留在改革前的状况,平时上课是应试教育模式,遇到检查或上公开课时,就模仿一些“名师”上课,课堂改革看似进行的不错,实际是在做课、作秀,是把新课程改革的舞台变成了时装走秀的“T型台”。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们的课堂改革,不是做给听课领导看的。在课堂教学中,活动的开展,问题的讨论,教具的使用等,要走出“课堂活动开展漫无目的,学生活动五花八门”“课堂讨论无深度,学生泛泛而谈”“多媒体课件充塞课堂,把课堂变成了电影院”等误区,切实把握好课堂学生操作活动的“度”,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把握好课堂学生讨论活动的“度”,让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把握好教学辅助手段使用的“度”,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要善于抓住文中能触发想象的诱导物,让学生学会想象和联想,并把诱发出来的想象引上科学化的轨道,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要真正回归课堂本色,千万不能一上竞教课或示范课,就专选那些易开展活动,易开展讨论,适合使用教具的课文,更不能上公开课、竞教课、示范课一个样,平时上课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改革无现成的路可走;教育改革更不能失去理性,不能无视教育规律。尤其是在这个虚假信息泛滥、严肃问题变得泛娱乐化的网络时代,我们不能失去改革的理性,更不能盲从。我们要明确改革过程中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要具有理性意识。不能为改革而改革,更不能为求“新”而作秀,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要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改进,最终实现教育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根本目标,让教育改革步入理性化的健康轨道。
(作者单位:四川广安市岳池县石垭小学校四川广安市教育体育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