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淑静
学校是核心素养培育的终极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此为引领,我校以“发现美、欣赏美、生成美”为主线,适时推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五名”工程新思路。同时,我校围绕五个主题,分年级、分梯度、序列化推出了“五名”工程的校本课程内容。
一、读名著
1.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
读名著环节,学校将经典诵读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把经过师生、家长精心挑选的一些国内外的经典书籍,汇编成册,引导学生阅读。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我校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利用早读时间,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每天语文课前5分钟,教师都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并结合所学课文,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2.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
中国是诗的国度。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我校要求孩子们每天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其中,传统经典一至五年级分别为《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论语》《增广贤文》;现代经典每月必读一本,选读两本,五年必读40本,选读100本。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在读、听、赏、诵中,和着音乐、伴着韵律,感受快乐、明白道理,得到真善美的熏陶。
为了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校定期组织古诗词演唱大赛。蓝天碧空,翠树掩映,各班小选手轮番上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三(2)班表演唱《江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四(1)班演唱的是《春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五(1)班的师生一起投入地演唱……
在演唱中,孩子们体悟诗词的境界,欢乐着作者的欢乐,悲伤着作者的悲伤。唱出了爱国学、知经典、颂雅言的激情,我校师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热爱。
经典诗文的积累,让孩子们不仅增加了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精神积淀,还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实实在在地培养了他们的核心素养。
二、听名曲
学校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推荐国内外的经典名曲。要求每个年级每年必赏20首,选赏10首,五年共赏100首,选赏50首,梯次前进,螺旋上升,渐成体系,用经典款待孩子们的耳朵。
《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集中表现中国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作曲家用当地音乐素材生动描绘了大秧歌舞的场面,把黄土高原的粗犷和陕北民歌的苍劲悠长浑然天成地融进乐思,使欢快的锣鼓点和轻巧的秧歌舞步相映成趣,把那片古老的土地上纯朴的民风和美妙的音乐绘成一幅多彩的画卷。正如“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世界上,只要有我们中国人在的地方,人们过年都喜欢播放这首曲子,演奏这首曲子,因此这首曲子妇孺皆知。
课堂上,老师引导孩子们通过聆听导入、名曲赏析、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从音乐的节奏和曲调中听出春节时分人们心情的欢快、聚会的热烈以及团聚后的感动和温馨。
确实如此,经典音乐能带给孩子心灵的欢愉。这样的名曲欣赏让孩子们熟悉优秀的民族音乐,从中领略民族音乐中的人文精神、文化特征。同时用节日音乐中的欢乐情绪感染他们,使他们具有热爱生活和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品质。
孩子们在聆听经典名曲中,身心得到愉悦,视野得到开阔,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转换的同时,核心素养也自然得到提升。
三、赏名画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通过美术作品欣赏与创作,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勇于担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注重人文积淀,有社会责任感等。“赏名画”是美术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赏名画”的过程,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对文化的理解与关注。
例如,学习《写意动物》一课时,赏徐悲鸿的《奔马图》,既让学生谈感受,培养观察体验的深层次情感,又让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技法来分析画面,从中国画技法到西方透视学,中西合璧,提升学生的审美和艺术素养,再从画的背景上分析赏评,了解绘画故事背景,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情怀。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和培养,学生优秀的综合素养就会慢慢形成。
四、观名剧
在觀名剧的课堂上,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唱道:“奶奶,您听我说!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虽说是,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爹爹和奶奶,齐声唤亲人,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他们和爹爹都一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一声声,一腔腔,一招招,无不饱含着艺术的魅力与传承。在歌声中,师生一起走进京剧,感受迷人魅力,赞美京剧的出神入化。经典唱段中的京剧人物、故事,也能让学生从小学会分辨真善美,对引领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做人原则有很大好处。
我校的朗诵社团在选择朗诵名家作品的时候,选择的是孙道临朗诵配音经典戏剧作品《哈姆雷特》。看着孩子们屏息聆听的样子,教师都受到了震撼。唯有感叹:这就是名剧的魅力。我们在著名的电影、戏剧、舞台剧中,感受到的人类精神光辉的照耀,是任何形式的艺术也给予不了的。
五、访名胜
教育部提倡的研学旅行,是在告诉我们所有人:千万别以为访名胜只是给了孩子们出去玩的机会,研学旅行的关键在研学,旅行只是载体。
我校倡导家长每年至少带孩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让学习在旅途中发生。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知有限。访名胜不仅会让孩子在头脑中留下美好的感受,而且还能引导孩子写旅途日记、拍照片、给朋友寄明信片等,留住记忆,丰盈心灵。所有名胜,都可以挖掘出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角度、多元素的知识元素,而在访名胜的前置性学习、过程性体验以及成果化展示中,又多维度地锻炼了人的综合能力,如认知与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社会参与合作能力等。
我校还根据地域特点,开展“魅力谷雨节传承民俗行”等研学活动。谷雨时节,让孩子们观看节目表演,参观龙王庙,深入感受独特的祭海文化。活动结束后,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总结,汇集研学活动的优秀成果。
正如龙应台所言“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访名胜的研学旅行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在研学旅行中收获知识,快乐成长。访名胜的过程就是夯实文化基础、促进自主发展、加强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
美以养正,以“五名”工程为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为我校师生又打开了一扇窗、推开了一扇门,这种教育方式,以丰盈的内涵培养着师生的大爱情感和真爱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