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伟清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研逐渐下移到中小学。教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于是,就出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繁荣景象。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暗藏着不容忽视的“异化”问题,阻碍着中小学教科研的健康发展。
一、教科研“异化”的场景透视
完成论文通常需要一个过程,大致由发现论题,查阅资料,深入研究,实践论证,反思完善,等到瓜熟蒂落时才撰写论文。但“速成”论文随处可见,成为一道“异化”的风景线。
1.撰写论文异化为“键盘论文”
掛上网络,填上关键词搜索,呈现在眼前的是应有尽有的网络论文。如有相中,随心所欲,下载几篇,再敲击键盘,稍加复制、剪切、粘贴等“手术”,就变成为我所有的“键盘论文”。
2.撰写论文异化为“糨糊论文”
把相关报刊上的论文平铺在桌子上,操起剪刀搞“科研”,边看边剪,用糨糊粘贴在一大张白纸上,真是像贴膏药那样方便。不一会儿,一篇“糨糊论文”就完工了。
3.撰写论文异化为“枪手论文”
更有甚者花些“银子”,请同事或论文公司代写论文。此时的论文已沦为“枪手论文”
4.撰写论文异化为“冒牌论文”
极个别采用“拿来主义”,把别人的论文占为己有,换上自己的姓名,堕落为“冒牌论文”。
如此教科研,令人啼笑皆非,同时也蕴含着一股酸味。“键盘论文”“糨糊论文”等异化论文大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旦功利性的目的达到了,论文创作就会被打入冷宫,教科研随之终结。
教科研应该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其目的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然后教科研在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异化,背离了教科研的初心。那么什么原因使教科研如此异化?
二、教科研“异化”的原因分析
1.超负荷工作,力不从心
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扼制的情况下,各个学校挖掘学生的潜力,尽一切可能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增负”的过程,往往也就是教师“增负”的过程。一天要上二到三节“正课”,另外还需加二到三节“增课”:早自修、中自修、补差课或夜间补课。一天下来,连上五到六节课,喉咙哑了,腰背酸了,腿脚软了,头脑昏了。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加上没有淘汰机制,学生的素质更是参差不齐,相应的教育难度在不断增加。一心不能二用,背驮着超重负担的情况下,静下心来教科研,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2.“无用论”蔓延,“神秘论”流行
许多教师往往从教学经验出发,认为教科研是“花架子”和“纸上谈兵”。“不懂教学理论,照样能上好课;教学专家不一定就能上好课”,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确实,教科研不大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许多教师就看不清潜移默化的教科研价值。笼罩着“无用论”思想,哪有从事教科研的动力?不仅如此,还有不少教师认为教科研是教育专家的事,简直高深莫测。中小学教师搞科研是“越俎代庖”,既不是自己的工作,也不是自己的特长。从事教科研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简而言之,无论“无用论”,还是“神秘论”都让教师“望而却步”。
3.硬指标摊派,“浮夸风”盛行
某些学校硬性摊派教科研任务,仅仅是为了创建名校,无非是装点门面。为了完成指标,教师不得不制造速成论文。极个别领导还带头生产“泡沫学术”,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成果越吹越大,作为骗取学术带头人或专家型名师的敲门砖。总而言之,一些学校的急功近利是产生“浮夸”教科研的温床。
三、消除教科研“异化”的对策
1.为教师“减负”,腾出精力教科研
“压力山大”,并非空穴来风。来自社会的压力,学校的考核,同事间的竞争,许多教师精神郁闷和紧张。为了立于不败之地,不少教师为自己“增负”,寻找学生的空隙,不断为学生加班加点。早出晚归,马不停蹄,整天忙于教学,怎么也挤不出时间来教科研。为此,各级教育部门不应光打雷不下雨,而应切实落实减轻学业负担过重的“八项禁令”。唯有淡化升学率,减轻升学考核,教师才有充沛的精力和时间去教科研。
2.为教师安装教科研的启动程序
如何消除教科研“无用论”?安装教科研启动程序。学校要引导教师由“要我科研”变为“我要科研”。为此,要给教师戴上一幅“远视镜”,看到通过教科研提高教学质量的美好前景。教科研是高层次的理性反思,尽管它的价值蕴藏在深处,但只要持之以恒,孜孜不倦,一旦被真正把握,教学水平就会发生质的飞跃。不但新教师可以避免盲目探索,缩短成长的路程,而且老教师容易走出“高原现象”,再上新台阶。一言以蔽之,让每个教师都坚信,无论创建名校,还是培养名师,从事教科研都是必由之路。
3.为教师搭建教科研发展的平台
学校树立“教科研做先导”的意识,坚信教科研能为学校插上腾飞的翅膀。为此,学校应当抛弃“花架子”,扎扎实实、实实在在、义无反顾地为中小学教师创设条件,滋润催化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成长,从而消除教科研“恐惧症”。
让教师在教育书海中荡漾。储备教科研能力的基本途径,唯有破万卷书。阅读教育经典,就像吮吸乳汁,就像接受阳光,就像滋润雨露,更像开挖宝藏,积蓄能量。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润物细无声地发芽、成长、开花和结果。为此,学校应该购买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还应订购足够数量的反映最新教科研成果的报刊。
加强教科研的全程指导。山高路险、布满荆棘,这是由教科研的复杂性决定的。中小学教师大都不是教科研“科班”出生,尚属“门外汉”。欲要获得理想的教科研成果,就得打破藩篱,开阔创新。
请进来,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让教师与专家对话,在对话中理解专家的声音。教师的丰富教育经验,需要专家理论的滋补,才能锦上添花,如虎添翼。与专家对话,请专家点拨,可以缩短探索的周期,让教师早日品尝教科研结出的硕果。同时,教师不该做井底之蛙,而应主动走出去,向兄弟教科研名校学习。取回真经,回来消化,不失为提高教科研能力的一条捷径。
骨干把脉,会诊疑难。在教科研过程中,教师的困惑,疑难比比皆是。如何帮助教师消除疑惑,成为当务之急。学校要发挥教科主任、学术带头人的骨干作用,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为此,学校要选拔德才兼备的教科主任和学术带头人。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结对子”考核制度,避免教科主任和学术带头人“一枝独秀”的现象。
环境宽松,不搞摊派。对教师的教科研,学校要信任而不干涉;要鼓励而不摊派,避免催化教师制造速成垃圾论文。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在循环往复中升华,这就要使用校园和课堂作为教科研的试验场。实验必然是一个曲折中前进的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磨炼。为此,学校应该有宽大的胸怀,既为成功鼓掌喝彩,更为挫折雪中送炭,为教科研提供最坚强的后盾。
搭建舞台。教科研需要展示,才会凸显出社会价值。虽说教师需要自得其乐,但还需社会的关注,更需社会的赞赏。因此,教科研的成功展示是教科研工作的催化剂。为此,学校努力为教师做好学术交流,论文参赛、发表推荐等工作。
4.为教师建立完备的奖励制度
学校可以把教科研业绩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的“加分条件”,但不宜作为“必要条件”。因为中小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不是教科研。何况教师的特长也不尽相同。有的擅长教学,有的擅长科研。“人人教科研,人人出成果”,即使理论上讲不通,现实上更不可能。为此,不管教学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应转变观念,力戒浮夸教科研,不求一哄而上的“面子工程”,允许部分教师不出教科研成果,从源头上消除科研“异化”。
获得教科研成果是一个充满艰辛的长期的探索过程。按照“质优多得”的原则,理应获得较高的奖励。但目前大多数教科研奖励偏低,没有唤起教师自觉教科研的魅力。可以说,奖励制度是引导教师主动持续参与教科研的外部保障。无论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要制定令人羡慕的激励机制,让真正重视教科研并取得实效的教师尝到“甜头”,使之真正成为教科研成长的助推器。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周庄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