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全
一、教育科研应具有指向性
不少的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的时候是比较盲目的,不清楚为什么研究,也不清楚应该研究什么、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导致在研究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收效甚微,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到最后连结题都没法完成,整个课题研究不了了之。
1.教育科研应指向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阻力。如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反之,就会延迟或阻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问题即课题,教师面临的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师要研究的课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中,有的比较简单,容易解决,有的则比较复杂,也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推进教育教学工作,自然就不能回避问题,只能勇敢地面对问题,分析问题,通过不断努力,去寻找、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教育教学才能顺利开展。因此,教师教育科研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教育科研就应该指向这些问题,解决这些問题。
2.教育科研应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科研是教师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凭借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育科研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这样说,教师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进行理论学习,积累实践性知识的过程。通过教育科研,不仅可以让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拓宽教师的理论视野,积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教师通过问题的顺利解决、科研成果的获得来认同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树立起为教育教学而努力进取的信心和决心。不管是在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提升、专业能力的发展还是专业理想的树立上,教育科研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育科研应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教育科研应指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立足于教育教学,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科研作为教师解决问题的手段,自然也应该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通过教育科研,不仅要深化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增进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转变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促进教师不断检验和完善课程内容,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行为做出适时的调整,也要促使教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基于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还要增进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的了解和关注,有效地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因此,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加油助力。
二、教育科研应具有实践性
就研究性质而言,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育科研本质上是“行动研究”,这种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实践、在实践中、为了实践”。因此,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体现教育科研的实践性特点。
1.研究的问题要源于教育教学实践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展开的以解决特定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可见,教师的教育科研主要是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师在自己的学校中、课堂上、学生中遇到的问题。教育科研不是写出来的,没有哪一个教师的研究课题是能够脱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它不仅要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还要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教育科研是必需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是为了教育教学实践,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
2.研究的过程要深入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的教育科研是基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这就决定了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当事人”。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参与者”“当事人”角色要求教师把自己置于鲜活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自始至终都亲自参与、亲临“第一现场”,以“参与者”“当事人”的身份进行教育科研。在研究中,不仅要描述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还要动态追踪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发展变化的过程及结果。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努力寻找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背后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弄清楚“为什么”,最后还要努力知道“怎么办”,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果教师的教育科研不深入实际,而仅仅是在课题结题的时候查查资料、写一篇报告或论文,那这种教育科研就是浮于表面,敷衍塞责,对教育教学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
3.研究成果要回归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发现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背后的本质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并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如果一项教育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本质的把握和规律的认识上,那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教育研究。只有当教育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时候,教育科研才算是实现了其终极目的。因此,不管教师所进行的教育科研成果的大与小、成果的多与少,都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应用和推广,让教育科研的成果为其他教师所理解、所接受,并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才会得以实现。如果教师的教育科研结束后,把研究成果收藏起来,束之高阁,不愿意分享,不愿意推广,那就不可能发挥教育科研的应有作用,这与教育科研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三、教育科研应具有规范性
一般来说,在科学研究中,规范性是指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活动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准则。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既然是科学研究,那它就必须具备科学研究规范性的特点。
1.课题设计的规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科研亦是如此。课题的设计直接关系着研究的预期目标能否实现。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之前,一定要重视课题的设计。课题设计就是对整个教育科研进行总体构思和规划:自己的课题属于哪一种研究,自己的研究假设怎么样得以验证,根据课题的目的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研究顺利地进行需要哪些主客观条件,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等等。但是,这些构思和规划不是随意的、自由发挥的,它必须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范式,尽量把握研究对象的一切方面,包括區别和联系,坚持在实践中、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观察事物,正确运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提炼等研究方法,把握研究对象的共性与个性、多样性与统一性。只有科学设计、符合科学研究规范的课题才能够顺利实施和推进,并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验证研究假设、得出研究结论,获得研究结果,实现研究的预期目标。
2.研究方法的规范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和其他科研一样,从最初的选题到研究结果的呈现都会涉及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每一种研究方法的运用都关系着研究过程的顺利与否、研究结论的正确与否。因此,研究的各个环节,都要正确选择和规范使用研究方法,保证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例如,问卷中的问题要符合研究的目的和假设;问题的数量要适度,以确保被问卷者对问卷的兴趣和认真态度;问题的表述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易于回答。访谈要遵循共同的标准程序,避免主观印象或谈话者之间毫无目的的交谈;访谈的话题要简单明了,符合被访谈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易于被访谈者回答;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不改变对象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过程,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教育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观察的结果作详细、客观、实事求是的记录。只有规范地使用这些研究方法,教育科研才能够真实、客观、正确地推进并取得预期效果。
3.研究结果表达的规范
研究结果的规范表达不仅可以提高研究者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最主要的是规范的表达有利于深化对科研课题的认识,有利于成果的推广和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研究结果的规范表达首先是表达格式的规范。不管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学术论文还是教学案例,在表达的时候都应该根据不同的类型来规范表达格式。如果是一篇科研论文,那么论文的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等都必须严格按照科研论文的规范格式来表达和完善。如果是教学案例,那么明确的主题、要反映的问题、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结果都应该具备,研究者的分析、思考和议论也应该穿插其中。其次是表达语言的规范。与可以想象和抒情的文学作品语言不同,教育科研成果表达的语言是富有逻辑性和规范性的语言,它要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解释,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因此,它应该具有客观、准确、清楚、精练等特征,让阅读的人看了就能理解,读了就能明白。■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