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兴亮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暴力事件也越来越多,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校园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核心素养是中小学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了不让中小学学生的“花季”变成“花祭”,预防校园暴力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和谐相处素养
预防口舌之争、肢体冲突、争执、事端应做到与同学友好相處。如果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只能使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教师要善于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顾及他人的感受,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要知道与人交往时发生冲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掌握化解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在与人发生分歧时,要学会沟通,以平和的心态解决分歧。还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省,学会包容,不要为一丁点儿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
二、自我保护素养
学生在校园里要学会保护自己。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关于识别、预防、制止和抵制校园暴力的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告诉学生遇事要冷静,要积极寻求帮助。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预防校园暴力,要避免使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学生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不要公开展示自己的财物。校园中僻静的角落往往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在这些地方活动时最好能结伴。
三、自我约束素养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真正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克制”。学校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取适当的角度开展普法教育,让他们知道如果实施超过一定限度的侵害行为,自己就有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可以采取一些教育手段,让学生对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有足够的认识,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对有侵害行为可能性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和帮教工作,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和法律解读,让学生明白暴力行为的性质、危害和后果,进而减少学生的侵害行为。对被校园暴力侵害过的学生,要教会他们一些处理矛盾、化解纠纷的方法,做理性、有责任担当的学生。
四、自我调适素养
学生之间的摩擦与纠纷,通常不是源于核心地带的利益博弈,而多是源于鸡毛蒜皮的意气之争。如果他们的消极、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就难免会以剑走偏锋的形式发泄、表达出来。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看,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压抑、自卑孤僻、性格内向、厌学等心理问题,但是,他们又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即使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也羞于向教师或其他人寻求帮助。教师应重视学生心理状态的调适,培养学生善良、真诚、热忱等积极的心理品质。教会学生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告诉学生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如和别人吵架了,退一步,明天再和他谈,因为到了明天火气消了,彼此的交流也会比较顺畅,也就避免了暴力事件的发生。如果和他人发生了矛盾,可以先出去散散步、听听歌,或者向自己的好朋友倾诉,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事。
五、机智应对素养
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最好是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周旋,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同时获取对方的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当有人,尤其是陌生人约自己到较偏僻的地方去时,一定要坚决拒绝。与校园暴力做斗争要讲策略,尽可能避免与侵害者正面发生冲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亡。必要时可满足对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与此同时记住对方的体貌特征,及时报警,或向教师、家长寻求帮助。
校园暴力的“暴”和“力”来自“人”,学生具有了防暴力的“核心素养”,就能预防、减少校园暴力,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时不伤害别人,共同形成健康、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五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