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教书育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究竟“导”什么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究竟“导”什么

刘保团 王玉梅

[摘 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但问题是在由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课堂教学转化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不知道“导演”应该“导”什么,“导”的作用如何发挥。课堂上导演应主要导好以下几个方面:导学习目标,导教学形式,导学习方法,导学生生疑,导问题解答,导教学秩序。

[关键词] 课堂;教师;学生;导演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又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现在人们达成的普遍共识就是课堂上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的角色,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在由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课堂教学转化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不知道“导演”应该“导”什么,“导”的作用如何发挥,以至于茫然而不知所措。故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了“放羊式”课堂教学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行了,就是课改了,结果课堂上教师充当不了“导演”角色,而只是一个真正的“配角”。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其实这样的课改也必然是失败的。课堂上教师不应是“配角”,而必须当好“导演”的角色,教师课堂上主要应“导”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导“学习目标”

任何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等。有的学习目标是显性的,有的学习目标是隐性的,但不论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一般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而最终达成。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是缺少方向性的,学生对学习的收获期待也必然是模糊不清的。二、导“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教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如,现在不少地方的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形式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发挥好教师的作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导小组分工,导小组质疑,导小组对抗,导小组展示,导小组讨论,导小组合作……如果缺少教师的有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就可能流于形式,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三、导“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不只是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要通过课堂教学逐步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探索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当然,学习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教师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和提炼。学习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和经常地启发学生才能逐步明確,它更多的是靠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身感悟及思考而形成和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在某种程度上说,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比掌握多一些知识更重要。因为“多学”不一定就“会学”,但“会学”将来一定会“多学”。四、导“学生生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探究的起点,有疑问才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有的疑问是学生自己自学发现的,有的是由教师向学生直接提出来的。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生自学发现的,还是由教师提出来的,生疑、设疑的过程都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步生成疑问,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去解答。这样做既有助于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浪费现象,也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生疑、设疑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科学的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的过程。五、导“问题解答”

有疑问,就需要解答。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设疑,教师解答,教师“满堂灌”。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该成为解答问题的“主角”,但“主角”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由学生去完成,那样的话,教师可真的是可有可无了。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发挥好引导作用,要当好“导演”,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对学生的解答进行修正或补充,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答案。在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坚决消除“教师包办”和“放手不管”这两种极端的现象。六、导“教学秩序”

教师不论采取何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都应按照一定的秩序来进行,没有一定的教学秩序,不可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这里的教学秩序不是指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即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性或内在的规律性。教学秩序在课堂教学中的宏观层面体现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即不论课堂教学如何变化,不论课堂上出现什么样的新情况,教师都能使课堂教学基本上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去完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课前无论如何预设,都不可能把课堂上出现的所有的情况都预设出来,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预设好的方案去发展。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做好“导演”工作,充分地调控好课堂,排除那些不利于教学任务完成及目标实现的因素。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秩序地进行,保证课堂的各种教学要素能够优化组合,追求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三小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11870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