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忠
[摘 要]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研讨交流活动。要做到立足教材、预设教案、立足课堂、立足反思、围绕课题等方面搞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关键词] 新常态;校本教研;方式方法
所谓“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教学研究,是一种融学习、教学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农村小学的一线教师,要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必须俯下身子参加校本教研,它能加速教师成长的脚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一、立足教材搞研究
当我们翻开小学数学课本时,相信大家多会被那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的特色所吸引并为之叫好。同时,不难发现,数学课本中的内容精而少,如课本中的例题,只见相应的主题图和几句简单的文字(文字类型有学生的话、卡通形象的话、教师的话、教材的说明性文字等,搭配出现,有时也有小精灵的一两句对话等)。针对这样的教材内容,我们如何把握它?熟悉它?领悟它?这无疑成为我们首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认真“研读教材”。
首先,明确教材。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教师首先必须对数学教材是什么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后,研读教材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效度。而教材应当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教材既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过程”,也是要达到的“目标”。如果用一句简短的句子进行概括就是: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新教材体现了“过程”与“结果”,“过程”不是详细的,“结果”不是事先给出的。而教材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教师就是要把教材中简约的“过程”变化为使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这样一个丰富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去“研读教材”。
其次,怎样研读。研读教材应做到“四要”:要對研读的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分类;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审视;要结合《标准》在该学段的总体目标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加工和处理教材。要注意把握教材内容的实质,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教材都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呢?根据教材内容准备设计哪些相关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要学会走出自我,学会换位思考,如要从教材编者的角度、从自我解读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他人评价的角度等方面进行思考,审视教材,合理开发与利用教材。二、预设教案搞研究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预案,就像打仗没有作战计划、表演没有剧本、建筑没有图纸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网络时代,我们将传统的独立编写教案模式改为“分工协作,共同参与,交流研讨”编写模式,减轻教师在编写教案上的负担。学期初同一年段同学科备课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把各个单元的具体备课任务分解到每一个教师,规定他们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所负责的编写教案任务,并(以Word形式)上传到中心校网站上,供同年段同学科教师学习与探讨,要求同一年段同学科教师共同修改、充实、完善预案,最后形成统一的母案,再上传到中心校网站上,让教师下载借鉴。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再依据母案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在下载的母案上进行修改补充,修改成适应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所学习,每个人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每个人都获得了新的意义的“学习共同体”,集体备课的功能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三、立足课堂搞研究
课堂是最好的研究基地,离开课堂搞研究就是纸上谈兵。教师对平时的常态课要做好悟课与磨课工作。悟课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所预设的教学方案还要进行思考:对这节课的教学流程的设置、环节的安排、过渡语言的推敲、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等再熟悉一遍,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预案再梳理一遍。只有这样,上课时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而许多数学教师是教两个班,利用这个条件,应做好磨课工作,第一节课教学是为第二节课教学打磨过程,第二节课教学是在第一节课教学基础上进行修改与完善。长期进行这样的琢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例研讨,通常是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主要形式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教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鉴。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1.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围绕主题进行研讨。2.课例教学为研讨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听课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在课例研讨中,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主流是好的、成效较大的课;主流是好的、问题较多的课。问题的产生,有的是预设方案失误,考虑不周;有的是上课时经验不足,出现失误,或随机应变不强等。说主流是好的,是因为通过互动研讨课,最大的收获是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同时,互动研讨课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还需要跟进研讨,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对于已取得的经验要进行重新审视和探索,从而获得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并转化为平时的教学行为。具体做法是:再次上课,主流是好的、问题较多的课,可重新选材,重新设计,吸取教训,修正完善,提高预设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再次互动上课,以求在认识上有个新的飞跃。还可以进行展示汇报,主流是好的、成效较大的课,可做必要的修改,作为汇报课,向全校教师进行汇报。一方面,听取大家的评议,征求意见,以求完善。另一方面,推广互动教研课的成果,推动校本教研的深入展开。
四、立足反思搞研究
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回头看),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的落实。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反思、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而撰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语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也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还可以促使教师有效地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为此,我们强调教师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记录课堂意外收获,做好课后“备课”。五、围绕课题搞研究
课题研究是使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是以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我们要求各个课题组要围绕课题积极开展研讨活动,努力使课题研究与教师培养结合起来,与学科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与解决学科教学问题结合起来。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交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寻求着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使教师的理论积淀逐渐深厚,研究意识逐渐增强,研究能力逐渐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学会了教科研方法,体会到了参与教科研的乐趣,并能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以研促教,营造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教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的操作程序大致为:1.选择课题。以问题为中心,问题的发现与界定是行动研究的起点。选择课题应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討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使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平台。2.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3.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4.课题研究结题。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课题研讨中的问题,以便今后进一步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姜玉芳.走进校本教研向幸福出发[J].新课程研究,2011(9).
[2]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
(作者单位:福建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