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游
[摘 要] 在我国,德育是普通中小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保证培养人的正确方向。然而,学校德育管理实效性差的问题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学校德育怎么啦?学校德育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学校德育管理不应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等等,对这些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本文站在教育哲学立场上给予反思审视。
[关键词] 普通中小学;德育管理;前提性问题;教育哲学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普通中小学德育管理基于统一的目的、任务和内容,按照一定的教育原则,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那么,依此逻辑,学校德育应当是有效的,学校德育应当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实际并不乐观,如有的德育管理者失职,有的教育者失范,而且校园暴力、学生自杀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不绝于耳的事件不能不引发人的深思。学校德育怎么啦?学校德育管理出了什么问题?学校德育究竟应当如何管理?本文基于教育哲学立场,尝试对德育管理的根本性问题做出简要剖析。
一、学校德育管理问题的前提性之惑
1.学校德育管理理念及价值取向
自古以来,通过学校实施德育培养良好品德,已成为共识性信念。然而,学校德育管理理念及价值取向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学校真的能培养优良品德吗?学校应当怎样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换言之,学校德育如何可能?亦是一個不能不严肃思考的前提性问题。
以我国学校教育管理为例,其基本理念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其基本假设与逻辑前提是人的品德是首要的,但是品德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学校是培养品德的重要机构,普通中小学德育应当培养学生优良品德。这种假设似乎不证自明,其实并非不可怀疑。我国关于学校德育管理理念与价值取向判断,主要体现在经典教科书和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教育文件中,如由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有这样的表述:“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1]这一“德育”定义属于“教育学的德育”,亦即广义的道德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后,在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新版《教育学》中对德育又做出了新的表述:“德育,也即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2]那么,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它的基本目的、任务和内容是什么?应当培养学生什么优良品德呢?该书认为,学校德育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其主要任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第三个层次是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3]上述两个界定,虽然在文字表述上有一些变化,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学校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由于该教科书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甚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因此,可以视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管理的价值宣言,它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文件一同,对学校德育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正因如此,对它的基本理念及价值取向的正当性、合法性做出哲学反思十分必要。
第一,学校能否培养人的品德?答案应当是肯定的。这是由学校的本职职能所决定的,可以说,古今中外概不能外。但是,学校能培养什么品德,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不同类型、层次与条件的学校亦有不同的追求与实效。这意味着人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学校教育是培养品德的重要阶段和途径之一,但是并不能包打天下。事实上,任何优良品德的形成,都和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尤其是复杂的社会生活交互作用相关联,因此不能简单断言品德就是由学校培养的,学校必然能培养优良品德。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第二,普通中小学德育目标、任务的构想不能过于崇高和理想化。因为学校的真正职能是通过传承人类文化来培养年轻一代,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其中心工作是教学活动,品德培养寓于教学之中,学校德育目标与任务应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及可能性而确定,才有望得以实现。这也是不可违背的教育规律。第三,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功能以及管理条件是有限制的,如果过于乐观自信,盲目夸大学校德育的地位与作用,必将导致对学校德育实际效果可能性的估价过高,从而导致“耕耘种月”的梦幻。事实表明,普通中小学德育管理在培养优良品德方面的意义与效果极其有限。
2.学校德育管理的实际与实效
如果说学校德育能培养学生品德是不可怀疑的,那么,究竟能培养什么品德?其实际效果如何?则是不能不加以追问的。这既是前一问题的进一步展开,也是自身功能与价值确证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由于学校德育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存在疑问,因而,必然导致对学校德育管理实际与实效可信性的疑问。换言之,学校德育如何和怎样能培养学生品德?这也是一个需要理性审视的问题。
疑问一:应然的德育价值追求如何能落到实处。一般地说,学校德育管理是依据统一的德育目的、任务,按照确定的教育内容,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德育影响,这种影响又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进行的。但是,这些理想性的构想真的能落地生根吗?其实际结果如何呢?它能保证德育效果的真实可靠吗?都能使学生在“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诸方面受到有效影响并成为有优良品德的人吗?所以有这些疑问,是因为德育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每个学校都存在差异,而每个学校中的教育者对德育目的、任务的理解不同,对德育内容与方法的运用有别,必然出现不同的或差异较大的教育影响,由此导致合理的教育设想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德育所确定的价值目标难以完全达成。
疑问二:德育管理的实施条件如何能得以保障。由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使得人们对道德教育极为关注,由此对德育的目标与任务不乏理想和想象。但是作为学校教育如何能具备实现这个崇高理想的条件呢?从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上看,人的品德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如家庭教养、社会教化和学校教育以及人际交往等。但学校仅仅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且,学校生活的相对封闭性,不仅不足以反映与体现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在道德上的要求,也难于有效协调并统合各种教育影响,因而对人的品德的形成并不具备决定性。此外,从德育过程的规律看,任何思想品德的形成,尤其是优良品德的养成和不良品德的改造,都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和复杂的过程。学校中的教育者大多不是道德教育专家,往往不具备坚实的道德教育理论修养,他们大多仅凭借自身的教育经验与能力施加教育影响。因此,对学生施加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德育影响十分有限。
疑问三:德育管理的实效性评判如何客观有效。学校德育有效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有什么效果?如何客观评判?在我国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其实,我国学校德育不乏崇高理想,如“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培养学生共产主义品德”等。但是,在具体的德育管理实践中,这一目标真的能实现吗?以何为据又如何判定?笔者认为,以往对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评判存在一定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以各种荣誉和奖项为标志,如“十佳少年”“省、市、县级奖励”等各种评优活动。第二,以备案材料的整齐规范为标准,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精美绝伦的图片、影视以及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文字材料等。第三,以重过程为基本理念,如将学校德育管理精细化、系统化,用貌似周密的组织安排取代实际效果。笔者以为,上述荣誉与过程材料的展示,从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德育管理的一些风貌,但是,它与德育实际效果的追求还有较大距离,还不能真正反映出德育的实际效果。换言之,它只是评判德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二、学校德育管理问题解决的应然之思
上述分析表明,学校德育究竟是什么、学校德育管理应当如何、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如何评判等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那么,学校德育管理应当如何呢?
基于教育哲学的立场,笔者认为,第一,学校德育定位要准确。也就是说,这里的“德育”是学校中的“德育”,而不是其他性质和类型的德育,虽然它要受“德育”的概念性约束,但毕竟是德育的下位概念,具有具体性和特殊性。学校德育从属于学校管理工作,它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以及評价都有其特定性。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使得学校德育之所能与其所行“到位不越位”。否则,就可能出现“包打天下”的悖论性结局,诚如当下许多学校热衷于把“成功人士、社会名流、道德模范”看成是学校教育成功范例一样可笑。
第二,学校德育的限定性条件要明确,即学校教育职能和学生成长特点。这两个限制性条件表明了学校德育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规制着学校德育管理应当能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同时也暗示着可能结局是什么。换言之,学校德育要做能做的而不要做不能做的,而至于未来的终极结局如何有时是不可测的。事实也表明:中小学培养的优秀学生,不必然能成为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优秀分子。
第三,学校德育管理实效性的评判标准要恰切。就是说,学校德育管理实效性的判定,并不仅仅在于进行了哪些活动,做出了哪些努力和取得了哪些荣誉,其根本性标准只有两个,即形成或发展了学生哪些好的品德,同时阻止或改正了学生哪些不良品德。否则,学校德育管理就是做表面文章或人为造假,而“双面人”的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总之,只有明确学校德育是什么和为什么,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只有能适时对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做出恰当反思,才可能保证学校德育管理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30.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0.
[3]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6.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科院比较教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