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海 薛维学 杜世碧
[摘 要] 伴随着国家中小学教师人才成长计划的逐步实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但是,纵观这些培训活动的整个过程,训前准备和训中的课程学习,多数教师都能认真对待,而训后管理却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也是教育主管部门虽然耗巨资组织了很多的教师培训活动,但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未见明显提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培训后管理;经费制约;政策不足;实践环节;责任机制;督导考核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中小学教师人才成长计划的逐步实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纷纷采取多種措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得到了很多的培训学习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
但是,如果将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分为训前、训中和训后三个阶段,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培训,省(市)级层面的培训,还是县(区)级层面的培训,都呈现出训前训中两个阶段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方法多样、效果明显等“一边倒”的现象,而培训后的管理则十分薄弱,“两张皮”的现象尤其突出。
本文拟从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实际出发,针对教师培训后管理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后管理提出一些意见。
一、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后管理含义的基本界定
当前,全国各地相继举办的国家级、省(市)级和县(区)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以下分别简称国培、省培和县培),都没有对“教师培训后管理”这个概念进行规范地定义,因而,培训中,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自然做法也不一。
实践中,我们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后管理含义的基本界定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后管理(以下简称训后管理),主要是指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接受的除学历教育以外的,被公派外出参加的,关于课堂教学技能、教育科研方法、德育策略、综合实践技巧等的全部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技巧等的培训学习活动,培训结束后(后续阶段)的管理途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就是训后管理。训后管理与训前管理、训中管理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师培训管理系统。
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一是有利于优化现行的教师培训工作,促使管理者能够深入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的思路、方法和策略;二是能够促使管理者进一步做好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效果的追踪、监测和评价工作;三是学校可以及时地向教师培训主管部门反馈信息,使各有关单位能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的情况给予更多的关注,为国家有关决策部门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四是为了增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效率,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能够更好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可以这样讲,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实施培训已经很多年了,培训效果也十分明显,但这些多是教师在训前和训中两个阶段的反应。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单位不重视,管理谋划少
眼下,各农村中小学校都按照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加强了校内教师调剂,都能积极选拔和推荐本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学校对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但现实情况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没有对“训后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对教师培训的社会效益也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一般都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送培任务”(调研中学校领导的说法)。学校对待外出培训归来教师的管理工作,认真研究者少有,专题研究者稀有,能拿出具体管理措施的几乎没有。多数学校都会按照“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原则,让那些外出培训学习归来的教师,回到曾经的工作岗位,总体呈现出了任教的学校不变,所带班级不变,需要承担的工作量不变的特点。多数学校既未要求受训教师做学习汇报,也未组织受训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训前训后一个样。一些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训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具体表现为思路上缺出路,方法上缺策略,措施上缺手段,致使学校管理者在开展教师训后管理工作时,都不知道该从何做起,感觉无从下手。虽然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都在外面接受过培训,但他们的工作质量依然未见提高。他们所在的学校依然是面貌改观不大,“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群人”,教师的创造潜能未能被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也不明显,与“满意的教育首先应有满意的教育质量”的要求相差甚远。
2.经费来制约,管理难展开
“经济是基础”“基础强,则动力强,后劲足”。近年来,各地政府都纷纷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很多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都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长期受地理、自然、区位、通信、交通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农村的经济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尽管农村学校早已实现了教师工资集中预算,县级统发,但农村经济较城市来说依然十分薄弱,经费压力依然十分沉重,学校中的一切工作和活动主要还是靠很低的生均公用经费来艰难的维持,经费依然是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同时它也制约着农村学校教师训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当前,对多数农村学校来说,能够按照政策要求,按时按数量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并及时帮教师报销外出培训的相关费用,主动解决临聘教师的工资已非易事。因此在调研中,多数农村学校的校长都表示:“任何管理都是有成本的,教师的训后管理也一样需要成本,经费不足,我们也无能为力”。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即使想抓愿管,恐怕也难以落实,难见成效。由此可见,经费依然是制约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
3.政策不充足,管理少支撑
任何时候,政策都是学校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从当前的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培训政策来看,2016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小学教师培训后管理实践正式启动。各地都根据《意见》精神,制定了有关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工作的实施细则,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管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训后管理工作的落实。
实践表明,对教师训后管理来说,仅有学分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纵观近年来各地出台的有关教师训后管理的政策文件,从国家到省市,从省市到县区再也没有其他更多的文件可依可查,更难看到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手册。政策的缺失与不足,也是多数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在接受培训之后,大都没有对培训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的主要原因。对教师的训后管理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无论是从思想,还是到认识,都难以适应形势,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严重不足,致使训后管理成了一句空谈。
三、优化当前农村中小学校教师训后管理的策略
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工程,可以这样讲,训前管理只能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是教师培训的起始阶段,而训后管理才是检验教师培训效果的根本,它比各种培训活动的训前阶段、训中阶段都要重要得多。
上述问题,应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应坚持系统论和整体论观点,创新训后管理形式,加强对训后管理的研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实践,主动探索并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新机制。
1.健全政策体系,为农村教师训后管理提供政策支撑,是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的前提
目前,我国实施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已经初现成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效果明显,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也迎来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春天。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还将继续加大,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还将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健全教师培训政策体系,是全面抓好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一是要抓好政策清理。各有关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厘清已经出台的关于教师培训的政策文件类别和文件数,及时废除与教师培训政策要求相悖的、已经过时的政策文件,做到底子清楚。
二是要启动调查研究。国家有关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牵头,建立一支由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普通中小学教师、校长、学校管理干部组成的调研队伍,制作政策调查问卷,采取进机关、进校园、进学堂、进教师群体的方式,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形式,全面摸排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训后管理现状,梳理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广泛搜集广大基层教师和学校对训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获取教师训后新政策出台的第一手材料。
三是启动训后管理课题研究。将农村教师的训后管理作为国家、省市和县区、校各级的课题进行立项实践与研究,选择一些农村中小学校,进行教师训后管理试点;委托国家有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深入展开教师训后管理专题研究和政策攻坚,总结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的成功经验,报请国家有关部门,适时出台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的文件,积极为农村中小学校开展教师训后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2.压实实践环节,为农村教师训后管理搭建实践平台,是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的关键
我们知道,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才能出效益,实践是检验农村学校教师外出培训成效的唯一标准,做实教师受训后的各种实践,是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从被动走向自主,助力农村中小学教师实现从学到教的目标,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质量的关键。各农村学校理应在全面落实好参训教师学分管理政策的同时,主动担纲,积极组织受训教师参与实践训练,积极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長搭建平台。
一是要制订培训规划。“会谋者谋全局”。要将教师培训纳入学校改革发展全局中,加强统筹与规划,细化本校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教师的选拔、推荐和考核办法,确保教师外出选拔有据,送培有依,学习有证,实践有规。把本校教师受训后的实践规划纳入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和教育教学管理之中,明确每一名外出培训学习的教师归校后要承担的实践任务,提前说明对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教师的学习要求,做到“谋定而后动”。当前,可采取在校内做报告,举办培训后演讲,开展培训交流沙龙、进行立体汇报展示等方式,落实训后实践计划,确保受训教师训后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二是要压实实践环节。实践是保证教师训后管理实效的重要手段。虽然在培训中,各培训机构或多或少地都会给学员布置训后作业,但这还远远不够,尤其是训后管理的要求,远远不能实现教师受训理论的物化,也无法达到提升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培训目的,更不能代替训后管理。各农村中小学校要按期推出受训教师实践项目,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可通过让外出受训教师上汇报课、做客校本培训讲坛、担任未受训教师的业务导师、做教师教学比武点评嘉宾、承担教育教学课题实验研究任务、进行教育学术研究等方式,全面为外出培训教师创建训后的实践和展示平台。
3.创造责任机制,为农村教师训后管理创造共振环境,是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的保障
“职责清才能责任明”“责任明才能任务实”。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是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的主管机构,应坚持教师训后管理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体战略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落实教师训后管理的责任和措施。
一是要主动肩负教师训后管理责任。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自觉承担责任,明确自身职责。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认真研究本地区学校在教师训后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仔细选择担纲教师训后管理试点学校,适时深入学校开展训后管理的督查和指导,总结和上报教师训后管理经验。
二是要创建教师训后管理责任体系。要细化和分解教师训后管理责任,探索建立一级管一级、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教师训后管理责任机制,探索实施教师训后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问责制度。
三是要探索教师训后管理的新机制。当前,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训后管理试验,按照“多条腿走路”的思维,可运用现场会议、督学蹲点、专家会诊、领导点评、教师共商等手段,促进教师训后管理资源的融合。探索建立区县教委宏观管理,学校具体落实,人事、教研部门主抓的工作格局,创设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4.加强督导考核,为做实农村教师训后管理保驾护航,是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的发力点
教师培训要发展,训后管理要规范,最重要的就是要实施督导考核。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督导考评方案,可将学校教师训后管理结果与学校经费分配、教师职称指标下达、项目安排、干部提升、教师交流、评优选先等联系起来。学校要主动邀请责任督学和本地教育专家和教学能手,参与学校教师训后管理,制订教师训后管理方案,将教师训后表现纳入教师再次外出培训、职务晋升、岗位调整、职称评聘、绩效分配和工作调动考评范围之中,真正让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润滑油。
总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事关教师专业成长的大事,要“善事善为”“好事办好”。训后管理是完善和优化中小学教师培训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教师训前训后管理矛盾和问题已经日渐凸现,国家、省(市)、县(区)以及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在此项工作中,应在各自的职责和职权范围内,着力打造农村中小学教师训后管理文化,合力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教师训后管理之路,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全面落实国家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潼南区教委
重庆市潼南区教委
重庆市潼南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