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甫
[摘 要] 教研组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校把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创造发挥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鼓励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努力创设适合教师成长、进步、提高的发展环境。形式新颖、视角独特的教研组活动让教师受到了很多启发,点燃了他们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
[关键词] 创新;多元化教研;助力;专业化成长
一、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研活动能够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教研组内开课交流是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我校在要求每位教師每学期至少开课一节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必须联系相关的理论进行说课,听课教师除了必须在听课笔记上注明听后感,还要在集中评课时向开课教师提出改进意见。每学期教务处都会组织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由学校领导向家长介绍新课程实施情况,然后同级段4个班级一起开课,向家长展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让家长们也能亲身感受一下新课程的魅力。家长们还会与任课教师进行个别交流,从活动反馈表来看,家长们普遍反映较好,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表示满意。教务处每学期都要组织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上课教师都会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设计、制作精美的课件,认真施教。课前向组内每位教师提供该课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理念、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等,并说明选择所用的教学策略的原因。在教研组内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讨论,从整体框架和具体细节出发,提出修改意见,再进行试教。执教后听课教师要进行评课,执教教师要进行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以上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逐步得到优化,教师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二、教研讨论方式沙龙化
为调动教师参与学科教学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力求使每位教师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活动中,教研组长事先把相关材料发到每位教师手里,并要求他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讲座之后,教师间进行交流,创设类似“沙龙”的研讨氛围,针对学科教学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教研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是促进教师提高的主要手段之一,我们鼓励学科教师之间共同合作,互相启发,在思维的碰撞中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我们把学术沙龙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每次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此种教研活动形式适用于对教师不易理解或存在争议的问题的澄清,或是对教学策略最优化的讨论。通过交流,可以形成更多的教学策略与方案,经过进一步的比较筛选,便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三、教研集体备课合作化
集体备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重要形式。围绕课堂教学,通过集体参与、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彼此交流等方式,可以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对于一个师资质量不平衡的农村乡镇小学来说,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但以往教师的备课常常是个体作战,有时为了应付检查,也会采取抄教案的方式,至于教学目标为什么要这样设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怎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考虑的不多,而且同年级教师之间很少交流、讨论,更谈不上互助提高。我校鼓励同级段教师分工协作,备出精品,要重视教后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逐步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这样的集体备课是有效地促进教师合作,实现教师共同成长的重要手段。具体做法是: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备课小组,分单元确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定主题,每周至少保证有1小时的集体备课时间。讨论时,采取先个人说课、谈设计意图、教法学法指导等方式,然后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详案,达到资源共享、优化教法的目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是个人初备、一人主备。开学初,由备课组长按教材内容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每位教师都要提前一周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思考教学程序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与手段。主备教师要熟读教材、教参,写出教案,并准备发言材料。发言材料一般应包括:教材分析(包括编写意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包括情境设计、活动安排、方法策略、作业设计)与设计理念等内容。其次是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主备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然后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集体研讨。然后是主备定稿、个人二备。主备教师整合组内教师的建议,修改原有教案(或讲学稿),形成集体教案(或讲学稿)。任课教师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二次备课。最后是课后反思、再次完善。课后写出教学反思。教师可随时交流教学反思或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集中交流。
四、教研听课方式观察化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问题,并进行记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促进教师的发展的专业活动。进行课堂观察,有以下作用:一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形成学校合作文化。课堂观察是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进行课堂观察不能只关注教师上得怎样,主要是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最后再看学生学得怎样,也就是说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要围绕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到问题,并得出改进措施。当然,课堂观察也不能抛开教师来观察,但观察教师并不是为了评价教师课上得好坏,优点、缺点是什么,而是通过观察者、被观察者之间不同的教学思想的碰撞,使大家都能受到启发。如我校教师上公开课的次数多了,老师们互相听课的机会也多了,一开始,我们发现在听课过程中教师记录一节课,完全是“记流水账”的方法,把一节课从头到尾记录下来,同伴交流时拿着课本,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是现在,教师开始进行课堂观察了,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听课更认真了,他们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选定自己的观察对象;思考也更深入了,不再是简单地对事件表象进行分析,而是将各方面的观察结果综合起来思考;问题意识更强了,不管是执教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带着研究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观察分析。从开课到下课,每个人都在忙。
五、教研同伴合作互助化
同伴互助制度强调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彼此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它是授课教师在同伴的帮助下对自己的公开课作多次的反思的过程,具体如下:一是公开课之后,即时进行课例研讨,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这堂课的经验或教训,并如实地记录下来。二是针对特定的主题,在授课、反思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案例,并在相关的研讨会上进行创新性案例交流。三是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与教研组内的同伴交流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它强化了备课组的功能,重视集体备课,倡导以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同事互助观课”。它既不含有考核成分,又不含有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听课。教研同伴合作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更有利于发挥教研组内每个成员的个性特长,在促进团队成员快速成长的同时,真正提高了教研活動的质量。为了有效开展“同伴互助”教研活动,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开放自己,加强与组内的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学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例如,专题研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等,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让教师们在互助中成长,力争实现青年教师“一年适应,三年站稳,五年创优”的目标。我们尝试建立了更能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升自我的评价办法,在原有的教学评价机制中,增设针对教研组、备课组的评价方案,特别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采取以备课组为单位的“捆绑式”考核。
六、教研交流共享网络化
网络化教研不受时间和人员数量的限制。例如,时间久远可能遗忘,如果把活动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新理念通过网络能传递给每一位需要的教师,他们就可以不受时间的制约,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其次,网络的信息容量大,全国各地的信息你都能获取,如果靠原始的信息传递方式,速度太慢,效率太低。同时,网络教研能够有效地拓宽研究的宽度。传统的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就随之结束,即使活动中所渗透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要再通过参加活动的教师转达,其效果往往也会大打折扣。而网络化教研中,教师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发表评论,甚至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网络发帖的方式与同行交流。通过网络教研技术,教师还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自己认为成功的教案、案例、课件、经验等发到论坛上,与专家、同行交流切磋,使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过程,贯穿到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等环节中。我校规定,在开学三周内,各部门都要上传工作计划;每学期每位教师都要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件等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各科室和学科组都要上传期末工作总结;教师经验交流的有关资料也要上传等。网络教研使教研活动融入教学全程中,与教学同步进行,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网络教研改变了传统教研活动中大多数教师被动参与,只有少数教师承担研讨任务的局面,避免了在课改中骨干教师演“主角”,其他教师当“配角”的状况,给每位教师更多的主动参与权和发言权,变骨干成长为全员成长,人人受益,实现了精英教研向大众教研的转变。
(作者单位:浙江永嘉县乌牛镇岭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