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摘 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正式发布,标志着由“知识核心时代”将真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能力,这给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带来了挑战,而教师的素养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核心素養能否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落实。乡村教师素养普遍不高,因此提高乡村教师的素养,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和保证。本文对乡村教师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核心素养;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以及十八个基点,充分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明确了培养的目标,接下来就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而培养人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只有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教育转向人、聚焦人、发展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才能由传统的“知识核心”转到“核心素养”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核心素养的理念有充分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提升责任担当意识,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胜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工作。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这样的核心素养,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只会是纸上谈兵。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不高,很难适应“核心素养”时代的要求,提高乡村教师专业素养迫在眉睫。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1.职业认同感不强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一直以来,中小学学校都缺少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教育,学生主要靠成绩选择学校专业,很多学生是“被迫”选择师范院校,这些孩子毕业后,进入了农村中小学校,这跟她理想的职业和学校存在较大的落差,心理难以很快接受现实,对自己的工作也不能全身心投入,这种现象存在于入职不久的教师群体中。如果长期缺乏对教师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就会把教师职业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和忙碌只是源于外在的职业要求,一旦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职称、荣誉等,就很容易失去价值感,也就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动力。
2.职业倦怠明显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普遍存在,这在中老年教师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在现行职称制度下,这部分教师都已取得了一定的职称,即便是职称晋级,按评职的年限也是比较容易,由于没有评职、晋级的追求,工作的动力和热情自然下降,失去了再次成长的愿望和动力;另一方面,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加之长年外出务工,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没有家校的合作教育,教师倍感压力,对教育逐渐失去兴趣。
3.教师结构失衡
第一,数量上不平衡。乡村学校存在长期编制不足的情况,乡村学校村小较多、学生人数少,而教师编制是按师生比来计算的,从而导致村小师资严重不足,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个村小,270多个学生,只有6名教师,教师工作非常繁重;第二,学科结构不平衡。乡村学校语文、数学教师基本能够配足,而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缺乏,乡村教师任多个学科的现象非常普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第三,年龄结构不平衡。乡村学校教师年龄“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有的学校中、老年教师居多,这样的学校缺乏活动,有的学校青年教师居多,这样的学校以显得稚嫩,都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第四,男女比例结构不平衡。很多学校女教师数量占了很大比例,随着“二孩”政策的出台,形成了扎堆请产假的现象,导致师资不足,影响了很多课程的开设。
4.成长空间狭小
首先,乡村学校受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缺乏了解,教育思想观念陈旧,跟不上教育的发展。其次,农村学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教学研讨的氛围,各自为政,缺少同伴的交流、反思,教师专业难以发展。最后,农村中小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重视不够,没有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没有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成长的动力,教师们被淹没在枯燥乏味的知识教学中,失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5.“留不住”的现象严重
乡村学校交通、生活条件多有不便。对于新生代教师来说,他们从小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缺少吃苦的精神,特别是大多数女教师,她们结婚生子以后,以照顾家庭、孩子上学为由,想方设法调离农村学校。笔者所在学校从2014-2017年,短短4年时间就调离16人,新招聘37人,教师流动性非常大,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6.培训落不到实处
首先,教师培训的形式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导致培训的效果不好;其次,教师的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多数教师是“被迫”参加的培训,如果不培训继续教育就过不了关,因此培训只是为了拿个证;最后,教师培训学习的意识差,由于平时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专业知识技能,在培训的时候不能和培训者产生共鸣,认为培训是“作秀”,不能拿为己用,不明白培训的价值和意义,对培训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1.个人原因
由于大多数乡村教师长期处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对教育改革的背景、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不明了,缺乏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把教书当成是自己的职业,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教育没有更高的追求。很多教师缺乏读书学习,思想僵化,总是停留在自己的经验里,吃着“老本”,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理念,习惯满足于当前的状况,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2.学校原因
首先,很多乡村学校没有形成系统的办学理念,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存在模糊的认识,对教师思想引领不足,导致教师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追求和发展动力。学校的考核评价较为单一,往往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很多教师仍然信奉“时间+汗水”教学方法,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态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知识核心”的思想根深蒂固。最后,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不够,没有在教师中形成你追我赶发展势头,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反思机会少,导致教师成长缓慢。
3.社会原因
首先,乡村学校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加之长年外出务工,对孩子的管教较少,较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孩子的身体健康,家长的期望和学校教育目标不一致,导致教师去迎合家长的需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教师自身也失去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农村地区尊师重教的氛围不浓,教师的教育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读书无用论”还未彻底根除,教师一头用力导致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教师在工作中感受不到教育价值和乐趣。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強职业理想教育,激发成长动力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很多教师是冲着找到一份职业才选择教育行业的,只是把教师当成了谋生的手段,没有认识到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缺乏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教师的榜样,首先是指他的信念,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他的道德面貌(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服务)。”要引导教师站在全人教育的高度,把教师职业变成自己的事业,进而把事业变成自己的命业,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丰富的教育实践,能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成长的动力。“学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当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时候,他会发现成长的天地很广阔。
2.创设良好学校环境,搭建发展平台
李希贵校长说:“一位教师,当他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的问题等都不成问题了,他们自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是社会的人,除了工作之外,也要照顾家庭、生儿育女,如果生活不顺心、不如意,势必会把这种消极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教育的质量,因此学校要营造宽松人文环境,如,改善生活、办公环境,关心教职工家庭生活,提高幸福指数,才能让教师生活顺心、工作愉快。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如《学校职称评价制度》《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师德师风评价办法》《优秀教师评选办法》《年度考核办法》等,让教师在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
3.增加培训学习机会,提升专业水平
农村交通条件不便,教师外出参加学习的成本较高,有的学校认为派教师出去学习,既耽搁了教师的课程,又要花费差旅,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会起什么作用。如果一所学校缺少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转变,那么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死气沉沉,教育也不会有变革,教师也不会的发展。“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学校要支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当然学习也要力求取得效果,做到一人学习全校受益。今年的新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实习,我们给他们“三个一”学习任务,一是每天写一篇日志发在自己的空间,二是一篇书面总结,三是上一节汇报课。教师们带着任务去学,学习格外认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升发展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让天天上课不至少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不至于变得枯燥乏味,那就引导教师们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教师把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一个一个课题,在书籍中、在实践中寻找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反思,还要带着问题在书籍中寻找答案,这样,教师的思维变得活跃,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5.加强学习共同体建设,促进反思交流
肖川说:“只有当老师建构出一个认知平台,形成对于教育问题的基本的认知框架,他才会有基本的判断力、鉴赏力、批判的思考力。”学习共同体就是将有着强烈学习意愿和共同兴趣的教师组织起来,在实践中共同研究、阅读,解决问题,体会交流的美好。乡村学校远离避免城市的纷扰,组建“读书会”,既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又在读书活动和能共同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学习感受,促进教学反思,从而在教师心中确立起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的概念与范畴、基本的原理与命题。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当教师把自我发展变成自觉行动的时候,在他的身上就不会有职业的倦怠感,而是永远充满活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2016.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羊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