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余彬
[摘 要] 从来没有哪一种管理方式是万能的,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方法,那么进入新时代,该怎样管理学校呢?
[关键词] 学校管理;变革;领导;尊重;治理
从来没有一种管理方式是万能的,学校管理同样也要因时因势因校而异。
但在实际中,有的校长迷信某些理论,不顾实际生搬硬套,非但没什么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有的校长虽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办法,调任到别的学校后,依然推行那“三板斧”,肯定无法收到满意的效果。有的校长到了一所学校,推倒原先的文化,另起炉灶立新规,激发了新旧矛盾。如此种种,都值得校长自省,管理中的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不足取。
优秀的学校管理从哪里来?一是校长要有使命担当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二是要有对管理实场的砥砺,三要善于研究创新。这几乎是所有名校长的普遍特征。
民国时期,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面对纷乱的国难和文化冲突,顶住重重压力,推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广聚学界大师,成就了北大之光荣。稍晚于蔡先生的梅贻琦,在清华大学组建教授会,实行“教授治校”,不但把清华大学推向了高峰,更创立了西南联合大学的百年传奇。两位大教育家的卓越管理,令世人敬仰。
进入新时代,该怎样管理学校呢?在我看来,校长要在尊重学校传统、积极推进改革的同时,不断地改变自己,进而改变管理。
变管理为领导。一位成熟的、优秀的校长,要敢于迈出管理这个“框子”,去“领導”学校。因为,管理是按规范办事,只能“把事办对”。领导则不同,校长是这支队伍的领跑者,他要坚守教育信仰,带领大家设计愿景、方向、路线,并将其化为行动,才能实现教育理想,“把事办得更好”。正是因为有了张伯苓、经亨颐、陶行知等杰出教育家的领导,才有了南开中学、春晖中学、晓庄学校等名校。故而,校长应该是一个既能登高望远,又能脚踏实地的领导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精会神做大事,不能是瞻前顾后,连针线笸箩都攥在自己手里的管家婆。
变管理为治理。管理体现的是权力集中,治理体现了大众协商,变“管”为“治”是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校长要适应这一转变,推动学校管理创新,变集权管理为分权管理,变层级管理为扁平管理。近年来,我们学校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建立起了“四会——章程——核心”治理机制。“四会”是指办学理事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它们虽然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职能,但是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监督评议。“一章程”是办学章程,是集合全体教职工智慧制定的办学总遵循。“一核心”是党的领导核心,把党组织建到年级、教研组,坚持党管人才、党管干部。学校开放了,关系理顺了,管理更加高效。
变管制为尊重。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有效地“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首先,要尊重每个人的想法。去年,市委、市政府投资10个亿建成了高密一中新校。新校该怎么发展?每位教职工、学生、家长甚至市民都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们在各个层面开展了“明天的学校”规划征集活动,经过几十个回合的碰撞、协商,最后确定了学校规划纲要。这个过程,因为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家就都团结起来了。其次,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仅就课程选择来说,学校开设了上百门课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最后,尊重个性发展。有的教师教学好,有的教师学术造诣深,有的教师管理才能很突出。为此,我们特别设计了评选首席名师、首席班主任、星级教师,组织干部竞聘等多元层级发展机制。我们还专门建成了“教师业绩展厅”,把每个人的获奖证书、奖牌、著作甚至是优秀的教案等都展览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记住教师为学校发展做出的贡献,这也是一种尊重和激励。在各种管理组织、社团活动中要让师生唱主角,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尊重。当学校充满了尊重,就有了蓬勃的发展力量。
校长管理学校,需要改变的还有很多,像消解权位赋予的权威,树立专家型权威;从步调统一管理,到多元路径选择;从有限责任管理,到无限责任应对;从行为的管理,到文化的管理;从被动化解矛盾问题,到风险管理;从体制内自管自评,到第三方参与,等等。
随着时代进步和改革的深入,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会不断涌现。从当下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成为教育家,校长要永远走在修炼的路上。
(作者单位:山东高密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