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启彬
[摘 要]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学校办学实际上就是办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石场小学追根溯源、传承发展,基于地域风情、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教育功能等研究,确立“金石教育”文化主张。学校播撒下“金石文化”的种子,“精心实干”,把文化理念转化为文化契约,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果实。
[关键词] 思考实践;金石文化;教育果实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学校办学实际上就是办文化。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关键在于打造学校文化。“打”即专心地做,“造”即创造、创新、积淀,在继承和发扬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适合办学需要的现代学校文化体系。
石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追根溯源、传承发展,以“金石”载道,以“精实”育人,确立“金石教育”文化主张,植入师生心灵,影响行为习惯。
一、“金石文化”的发展基础
1.基于地域风情的传承
金,隐藏于石,依附着山,津润而生,山必生石,石藏真金。石场,地处山区,山石遍布,但“淳朴善良、朴实执着,克服艰难、勤劳致富”是山民的真金品质。金石,乃金和美石之属,以比喻事物坚固刚强、心志坚定忠贞。金石文化,弘扬脚踏实地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精益求精的作风、锐意创新的胆识,正契合当地居民品质。
2.基于传统文化的溯源
古人对金石的欣赏,除其质地坚硬、手感温润、色泽美好外,更因为体现仁、知、义、勇、精等伦理观念、道德规范,还承载着人的道德和品性之美。中国古代文学常“以石比德”,有意识地将石的品行与人的品行加以比附,将石文化与人的精神、品质紧密相连,以突显人的某种精神品质之美,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以石抒写人格精神的优良传统。
3.基于核心素养的追求
五行“金木水火土”文化,每一种物质都有丰富的内涵和与教育有关的积极意义。如金译质,黄色,坚硬贵重,叩击有声,代表坚忍不拔的性格。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志如磐石、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好教育同样需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工匠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学生精雕细琢、对课堂守正创新、对事业执着追求。
4.基于教育功能的分析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学校的功能是通过恰当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以及生命的温度,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个性支点。教师的责任是通过恰当的教育“点化”学生的潜能、智慧以及生命的深度。教育需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创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环境,搭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如金子般闪闪发光。
二、“金石文化”的理念要素
1.核心理念:点石成金
汉·刘向《列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点石成金旧谓仙道点铁石而成黄金,现指对人稍作指导,就可以让人幡然醒悟。我们确立“点石成金”为“金石”文化的核心理念基于三点思考:
目标引领。金是目标,它不是物质意义上的事物,而是孩子的梦想、成功、习惯、亮点、品质的代名词。石场小学的学生都是一块没有雕琢的含金的“石头”,学校和教师要发现亮点、唤醒潜能、激发斗志,把其打磨成熠熠生辉的“金子”。
过程落实。点是过程,是教师的点拨、唤醒、发现、放大、挖掘,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师生的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积极进取。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有掌握“捕鱼和点金”之术,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意志的磨炼。
跟进结果。成是结果,教育需要静待花开。金子要经过寻矿、开挖、提炼、烧制等繁杂的工序,才能制造出来,发光的金子更需要长时间的雕琢、锤炼,不可一蹴而就。人生也是漫长的,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朝着梦想而努力,“是金子總会发光”!
2.学校精神:精·实
文化内涵:
精,乃精细、精诚、精心、精湛等。“精”是石小对工作过程的要求体现,实施精细管理,强化精诚合作,倡导精心育人,追求精致环境,打造精品学校。
实,乃坚实、诚实、踏实、朴实等。“实”是石小对工作结果的衡量标准,致力于培养意志坚实、德行厚实、做事踏实、气质朴实之人。
精实乃金石谐音,其“人之品—至精至诚、事之成—金石为开”的精神内涵符合学校“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要求,符合“厚德博学笃教”的五莲教育精神,真正做到“金石载道,精实育人”。
3.一训三风
校训: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勤勉)
校风:与时俱进 拾级而上(发展)
教风: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感化)
学风: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借鉴)
4.育人目标:让孩子如金子般夺目
从身体素质、学习素养、意志品质三个维度向学生提出争做“好身体、好学习、好品质”金星少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体质、聪明的才智和良好的品质。好身体:从身体健、情商高、爱生命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目标,成为内心和美、体形健美的健康儿童;好学习:从会学习、会审美、懂科学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目标,成为勤于学习、善于探索的乐学儿童;好品质:从会生活、有道德、成习惯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目标,成为德行如一、宽容感恩的善良儿童。
5.学校口号:我是金子我要发光
三、“金石文化”的建设措施
建设学校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根本是抓住人心,既包括认识又包括行动。播撒“金石文化”的种子,只有“精心实干”,把文化理念转化为文化契约,才能收获教育的果实。
1.科学管理,点师成金,凝聚“精金百炼”的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金石”文化的动力源泉,它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决定学校及师生发展。
(1)情智和谐。教育者只有用积极的情感和灵动的智慧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智慧才能和谐共生。一是刚性管理,增强引导力。健全、完善、优化各项现代化学校制度,激发教师发展的本质需求和生命活力。完善各项业务考核、奖惩及评优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考评机制。二是柔性管理,增强凝聚力。开展《“石小故事”开讲了》活动,评选我身边的好同事、金爱心教师、金牌教师、劲牌教师等,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唤醒与激励教师群体尽心履职意识,凝聚群体向心力。三是创生专业组织。成立临时“项目合作研究组”,成员由共同研究兴趣和发展需求的教师组成,不分年级、学科,不计活动时间长短,项目完成即告解散。以“我的学校我做主”理念充分调动老师热情。如基础素养项目研究组、学生秩序项目研究组等。
(2)专业发展。积极开展“点师成金工程”。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系列一:有效教学的基本功——学科素养;系列二:有效教学的基本功——试题研究;系列三:有效教学的基本功——课堂教学;系列四:有效教学的基本功——三笔一话。拓展读书平台,培植专业智慧。开辟三个固定读书栏目,一以贯之地坚持:①“石小年读”,计划每年教师节向每位教师赠送书籍。②“石小周读”,每周由一名教师精选一篇文章通过微信群、qq群、学校公众号以及印发发给大家。③继续“阅读,斟满幸福的茶杯”石小读书沙龙。
2.关注本源,潜心实践,构建“同心断金”的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过程,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着力打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好伙伴课堂文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1)互助小组建设。我校从2014年10月试点、2015年9月全面推开学习互助小组建设,把学习互助小组建设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一是立足课堂,自主互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实施“看、问、助、提”四步教学法:一看,组员自学文本;二问,提出问题,共同思考;三助,组内互相帮助,在合作中解决疑难问题;四提,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交流,老师适时点拨。
(2)试行情智小先生。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推行“情智小先生”,贯彻“我的课堂我做主,我是课堂小主人”理念。让理解了知识的学生化身为“小老师”走下座位辅导学困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小先生教小伙伴,小伙伴推选小先生,同伴互教互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3.品学力行,以文化人,创建“琢璞成玉”的学生文化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琢磨成美玉的璞石。学校文化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创新、个性的氛围,有舞台发挥。学校坚持价值引领、习惯切入、活动载体、评价促进,使“金星少年”的培养落地。
内化外显,让每一个学生都展示一个阳光的自我。学校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通过活动、实践,使学校价值观念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外显为规范的道德行为。学校立足“金石”文化,开展“我和文明签订契约”“我与花儿齐开放”“我是小王羲之(华罗庚)”等专题活动,评选“美德少年”“阳光少年”“金星少年”,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争章创星,让每一个学生都展示一个靓丽的自我。“千种玛瑙万种玉”,每一块玉如同每一个孩子,总有他自己的特点。教师慧眼识玉,尊重个体,积极实施“争章创星”激励性评价。一是多维度评价,指向学生的发展性综合素养。二是晋级式评价,让学生有不断往上冲的动力。三是菜单式心愿,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四是立体式表彰,充分发挥出榜样的激励作用。五是专栏式展示,搭建平台促交流现精彩。
4.多元整合,有效研发,打造“沥沙存金”的课程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活的体现,其中课程占据最重要的部分。课程文化建设应是“腌萝卜”式的,而不是“刷油漆”,要做到里外都入味,不做表面文章,表里如一。学校基于“金石”文化精神实质,构建“金色童年”课程体系,搭建“金色舞台”,让课程目标落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完善显性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有效互补。学校通过“定制餐”基础性课程,落实学科课程的基本要求;“自助餐”拓展性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特色菜”体验性课程,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整合学校周边社会资源,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学校致力于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一个“金色童年的教育场”,让校园里的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协同发生作用,形成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激发其主体意识,培养其道德情操。
5.有效溝通,携手共育,营造“情比金坚”的家校文化
教书育人,应是一体;校园家庭,本属一家。创新学校文化建设,家长不能缺席,应该有所作为,成为教育伙伴。学校通过“让学校回归社会”,强化“顾客意识”,引入“公众监督”,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让更多家长认同学校理念,产生感情共鸣。
把家长请进来,教育不再孤单。一是家长驻校当观察员。制定《石场小学家长驻校办公制度》,专辟办公场所,驻校家长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的全过程。另外,利用教学开放周、运动会、六一节等特殊时间邀请家长到校,感受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一种展示。二是家长督学做参谋员。制定《石场小学关于聘任家长督学的实施方案》。家长督学向学校提报家长督学提案、参加学校班子例会、召开督学工作报告会,不定期到学校参观监督。另外,家长督学通过微信群、QQ等不同的方式,做好学校工作的宣传推介,这都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
把文化送进家,争做传播使者。组织“快乐阅读和谐成长”亲子阅读活动,评选最美小书桌、星级亲子共读家庭,把书香文化推广到家庭,形成良好的读书大氛围。评选6S最美家庭,把6S精致理念由学校延伸到家庭。组织家风、家训评选。
6.用心雕琢,不言之教,创建金石竹韵的环境文化
学校的环境文化是办学理念的外部体现,是学校文化的外显特征。现在在我校还是短板,下一步打算: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用来形容立场坚定和面对艰苦困难不动摇的意志。陈子昂的“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古代画家也常把石头、竹子画在一起。以石为德显厚重,以竹为节见人格,竹石和谐,刚直而有气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道德象征。学校大门口是一片竹林,校园东边是小山,竹林与景石相得益彰。做好翠竹与金石的结合文章,教育学生意志坚如磐石、品行虚怀若谷、成长拔节有声。
让每面墙壁会说话。校园的墙壁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下一步,让学校的办学理念等以多种形式在校园内的墙壁上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的教育品质。
让每棵花草都含情。待学校教学楼使用后,学校将以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浓厚、恬静雅致”的校园环境为目标,通过学校绿色植物造景、人文景点设置,塑造校园的整体形象。
(作者单位:山东五莲县石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