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华
[摘 要] 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碰撞出许多新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及时地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加灵动,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利用
“生成性教学资源”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结果等。小学数学教学中,用好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预期的教学目标能更加圆满地完成。
一、挖掘教材资源,发展学生思维
教材中的内容综合性强,教师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再去深入挖掘教材中提供的教学资源,并合理地加以利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猜测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可能和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相同,都是两个邻边相乘,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可以借助教具来让学生亲自动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转化为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高是否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哪部分相等,转化过来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否和原先的平行四边形相等。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以抢答的方式总结出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更有益于学生理解知识,从而使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动态生成中逐步达成。
二、重视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反思
小学数学这一科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习题中的错题就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出现错题,就说明学生对一些知识点掌握得还不够扎实。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错题资源,巧妙地利用错题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学习“小数除法”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某蛋糕店制作蛋糕,每做一个蛋糕需要0.32kg面粉,王师傅取了4kg面粉,他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做完后还剩多少面粉?”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的理解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此,很多学生的回答都是“4÷0.32=12(个)……16(kg)”,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判断答案是否正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所得结果进行了验证,首先,余数16比被除数4大;其次,余数16比除数0.32大;最后通过验算,除数乘商再加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0.32×12+16=19.84,这些都说明答案是错误的。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由于在计算过程中除数和被除数都乘100,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被除数乘100后而余下的,所以正确的余数应该是16÷100=0.16。这就是利用错题资源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三、把握差异资源,提高学生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发育都还未成熟,所以对于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并不牢固;且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背景都不相同,所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也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學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再借助这种差异性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这节课时,教材中有道例题是根据图示观察此物平移了几个格?大家都答出平移了8个格。教师接着问学生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学生A回答“因为a到A的距离是8个格,运用了点对点的方法得出”,学生B回答“先数出图形占了几个格,再数出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空了几格,再把他们相加”。多数学生都会运用A同学的方法,但B同学的方法准确率更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题,使之变成了有效地教学资源。
四、紧扣问题资源,鼓励学生探索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要抓住问题这一有效资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让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这节课时,学习完了比较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后,某同学问:“分母或分子都不同的分数又该怎么比较?”这时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问题资源来引出下一环节的教学:比较6/7和5/13两个分数。对此,有的同学回答:“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对比比较”,有的同学回答:“可以把分数转化为小数再进行比较”。学生各抒己见,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最高点,利用好课堂中的“问题资源”,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捕捉这些资源,并合理地加以利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郭淑梅.未曾预约的精彩——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3(14):75-76.
[2]谢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6):80.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茅家港小学)